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年级下期现代文学阅读期末复习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
(第1~2段赏析)
1.作者为什么觉得“东京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2.“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赏析
答:“这名目”是指日暮里。“日暮”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它往往与悲伤、
愁苦的情感联在一起。鲁迅去日本,只身处异邦,景物不同,风俗各异,
特别是远离亲人,实有“去国杯乡”之感,因而见“日暮里”三字便勾起了思乡之情。
3.句子赏析
(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生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答: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揭示了这些
人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的心理和效忠满清王朝的政治倾向,显示了这些“清国留
学生”附庸风雅、庸俗丑陋、腐朽糜烂的精神状态。
(2)实在标致极了。
答:“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
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
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
“遗少”的鄙夷和反感。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如果改为“实在丑极了”,就显得太直露,失去了嘲讽意味。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地痛苦心情。
(第4~5段赏析)
1.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为什么他却认为仅仅是“物以稀为贵”?
答:这里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作者写在仙台的艰苦环境有什么用意?
答:与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立志求学报国的决心。
3.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去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日暮里是因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水户是因为明的遗民朱舜水住过的地方,也是说国家衰亡。
(第6~24段赏析)
1.“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并不比中国早“暗示什么?
答:日本的医学研究并不比中国早,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要到日本来学习医术,实属无奈之举。
2.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答: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举止、声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
栩栩如生,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糊。
3.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4.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答:(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
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
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我”的原因。
(第24~31段赏析)
1.请联系上下文所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答:因为和所以不是因果关系,之所以这样用表因果关系的词连接两个毫无
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答:“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
“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2.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分别对“我”而言又怎样的感受?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这一段写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
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
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