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地位和作用
基础有机化学历来是化学系的四大门基础课之一。相对于其它三门基础课而言,有机化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的有机化合物不断涌现。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无论从事化学哪一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而新的有机反应、新的有机研究领域也在不断产生,它们使有机化学的面貌日新月移,气象万千。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对于研究生命现象十分重要;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迅速发展的材料科学则是有机、高分子和无机化学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综合治理环境也需要有比较全面的有机化学知识。此外,有机化学在国民现代化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切都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
1. 系统地、较好地掌握基础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 学习一些专业英文词汇,阅读若干专业英文文章,初步了解网络查阅文献的方法,为查阅英文文献和进行国际交流打一点基础。
3. 在基础课教学阶段,介绍一些学科发展的情况,使学生对本学科某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让学生逐步建立善于发现科学难点而又勇于攻克科学难点的思想,渗入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解决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知识。
教学的具体要求
通过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
1. 掌握母体烃类化合物、各类官能团化合物、一般杂环化合物和简单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它们的主要反应性能和应用,它们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工业制备方法及这两类方法的异同点,学会用逆合成原理进行简单的合成设计。
2. 学会分离提纯有机混合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鉴定和某些定量测定的方法。
3. 掌握静态立体化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构型和构象分析的能力,掌握动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在反应中的应用。
4. 掌握NMR、IR、UV、MS的基础知识,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初步学会解析图谱。
5. 学会分析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官能团对分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熟悉和理解主要有机反应如取代、加成、消除、氧化还原、重排、缩合、协同反应等的反应机理并能在解释实际问题时加以应用;能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概念来解释某些实验现象。
教学方式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除上课外,每学期上3~5次习题课,主要内容:指出同学作业中的错误,为同学作示范性的总结,探讨和分析典型例题等)
授课手段: 多媒体课件
授课原则: 1.基本按教材的先后次序讲解
2.围饶主题展开,突出重点。
3.教材的内容不全讲,有些安排学生自学,有些指导学生自己总结。
课外交流: 集中辅导,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个别交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60%。
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上机考查、翻译、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40%。
学时分配(按90学时制定,其中2学时机动。):
第1章 绪论(1学时)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
第3章 立体化学(4学时)
第4章 烷烃 自由基取代反应(3学时)
第5章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4学时)
第6章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β-消除反应(4学时)
第7章 卤代烃 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第8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第9章 炔烃(2学时)
第10章 醇和醚(5学时)
第11章 苯和芳香烃、芳香亲电取代反应(6学时)
第12章 醛和酮 亲核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第13章 羧酸(3学时)
第14章 羧酸衍生物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5学时)
第15章 碳负离子 缩合反应(5学时)
第16章 周环反应(4学时)
第17章 胺(4学时)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芳香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
第19章 酚和醌(5学时)
第20章 杂环化合物(3学时)
第21章 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
第22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3学时)
第23章 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1学时)
第2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