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3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登月舱的轰鸣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宇航员顶着凛冽的寒风,迈着沉重的步子艰难跋涉。天空中一点星光也没有,只有时不时地电闪雷鸣,照亮宇航员脚下溅起的飞扬的尘土… … … …登月舱的轰鸣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宇航员顶着凛冽的寒风,迈着沉重的步子艰难跋涉。天空中一点星光也没有,只有时不时地电闪雷鸣,照亮宇航员脚下溅起的飞扬的尘土… … ???????????????????????????????????????????????????????????????????????????????? 思考: 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 来自何处? 大气中的水汽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变化着的。 尘埃主要来自自然和人类活动。 除尘埃外,空气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也来自人类活动,它们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大气质量: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子一。 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原因:地球引力) 90% ——15千米高度 99.9%——50千米高度 2000千米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无明显上界。 A.大气在垂直高度上密度如何变化?原因? B.划分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C.由此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散逸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电离层) 臭氧层 气温变化 厚度 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层 ⑴对流层主要特点 天气状况 8-18千米.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热上冷);上升1000米,下降6.5度。 对流显著 天气和气候变化显著。 原因 水汽尘埃含量多 原因 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讨论:对流层气温上低下高,原因是什么?会引起哪些现象? 根据对流运动的规律,其厚度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 对流层厚度的变化 纬度 17~18 10~12 10~12 8~9 8~9 N 90° 60° 30° 0° 30° 60° 90°S 厚度(KM) 5 10 15 20 夏季:厚 冬季:薄 随季节变化 随纬度变化 上海:夏季16千米 冬季11千米 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存在时空差异? 地表气温差异导致对流强度不同 平流层 臭氧层 气温变化 天气状况 对流层 ⑵平流层主要特点 范围 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臭氧层在20-30千米处.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大气水平流动 晴朗 原因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为何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平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中间层 范围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平流层 对流层 ⑶中间层主要特点 平流层顶至8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下热上冷) 高空对流 ⑷热层主要特点 范围 中间层顶至800千米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原因 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 大部分气体以离子态存在,能反射无线电波。 热层 地面 电离层 无线电波 反射无线电波 ⑸散逸层主要特点 范围:热层顶以上 大气十分稀薄,常有粒子散逸。 E.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影响 名称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流层 平流层 热 层 水汽、尘埃最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最显著 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航空最佳飞行层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意义 干洁空气中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一定保温作用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C 下列各地中,对流层厚度最大的是: A、上海 B、莫斯科 C、新加坡 D、北京 C 5 60 80 -100 -50 0 50 100 温度(C) 高度(千米) 800 (又称电离层) 臭氧集中 散逸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大家一起来找茬: 运用刚所学的《大气的垂直分层》有关知识,你们能找出图中的几处错误呢? 复杂多变天气 思考: 一架飞机从北极出发,到达南极,飞行高度保持在10千米,该飞机依次经过哪些大气垂直分层中哪些层? 纬度 17~18 10~12 10~12 8~9 8~9 N 90° 60° 30° 0° 30° 60° 90°S 厚度(KM) 5 10 15 20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万 物 生 存 离 不 开 大 气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 ——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 1)、地球的“防弹衣” 有资料显示: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总量达上万吨。 大气中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好象为地球打了一把遮阳伞。 紫 外 线 2)、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遮阳伞” 3)、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