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抗菌药应用的管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贯彻《指导原则 》和38号文件 加强抗菌药应用的管理 华山医院 华山医院历史沿革 建立于1907年 上海地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医院 原名“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 1965年命名为“华山医院”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危害 浪费卫生资源,影响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加快细菌耐药性产生 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G-杆菌 泛耐药G-杆菌 产ESBLs菌大问题 中国产ESBLs菌耐药问题形式严峻 铜绿假单胞/亚胺培南耐药 卫生部已做的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2004年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在全国实施 把贯彻“指导原则”列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年的重要内容 建立和加强了全国性的细菌耐药监测网,及时公布药敏资料提供临床参考 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严格考核医疗机构相关工作 组织专家编写统一的合理用药教材,对临床医师、临床药师进行全面系列的专业培训 出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 卫生部办公厅发布[2008]48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的基本内容 抗菌药的适应证 治疗性用药 预防性用药(内、外科) 针对病原选择疗效好、安全的品种 尽早明确病原菌 依据药物的特点选择抗菌强、在感染部位达有效浓度、安全的品种 科学地给药 途径、剂量、次数、疗程、联合用药 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人群的用药 落实药事管理措施 卫生部 2009 《 38号文件》 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1.重点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稍作修改 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唑啉或拉定。 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外科预防用药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外科预防用药给药方法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大系列的临床验证证实: 术前(2~24小时)给药,其手术感染率为3.8% 术后(3~24小时)、术中(开始手术0~3小时)给药的手术感染率分别为3.3%和1.4% 而术前2小时内给药的感染率仅为0.6% 反映术前给药的预防效果最好,因此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规范 内科预防用药适应证 一或二种特定菌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 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原发病可治愈或可缓解,可能有效 免疫缺陷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相关标本培养同时经验治疗 预防用药 治疗性应用抗菌药适应证 2.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临 床 适 应 症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与胞内感染 呼吸系: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引起支气管、肺部感染CAP,HAP 生殖泌尿系:单纯或复杂性尿路感染(药敏)、前列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与宫颈炎 胃肠道:菌痢、沙门菌感染等感染性腹泻、粒细胞减少者胃肠炎 临 床 适 应 症 耐氯霉素伤寒及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MSSA及革兰阴性菌皮肤软组织、骨关节、副窦感染 腹腔感染 粒细胞减少症发热 吸入性炭疽 耐药结核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麻风杆菌感染 作 用 机 制 抑制细菌DNA旋转酶 小儿避免使用,除非先天性肥囊性纤维化并绿脓杆菌感染 孕妇忌用 授乳妇女停止授乳 药 动 学 参 数 新 品 种 对革兰阳性球菌或厌氧菌作用突出 格帕沙星 grepafloxacin 曲伐沙星 frofafloxacin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 对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胞内病原菌作用突出 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吉米沙星 gemifloxacin Du6859a 呼吸FQs 特点:抗肺炎链球菌活性↑ 抗非典型病原体活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