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 课程设计.docx
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学基本概念,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学生能够了解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材料性能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图纸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小型建筑方案的构思和设计。
2.学生能够运用建筑绘图软件(如AutoCAD、SketchUp等)进行建筑模型的搭建和表现。
3.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建筑设计项目,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能够培养对建筑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
2.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培养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建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
1.建筑学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建筑设计原则:介绍建筑形式美法则、空间组织原理、建筑与环境协调原则等。
3.建筑设计流程:从项目分析、方案构思、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了解整个设计过程。
4.建筑结构体系与材料:学习建筑结构类型、受力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了解各类建筑材料的性能及选用原则。
5.建筑图纸绘制:学习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细部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6.建筑设计实践: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小型建筑设计方案的构思、绘图和表现。
7.建筑绘图软件应用:掌握AutoCAD、SketchUp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建筑模型的搭建和表现。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与教材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明确以下安排和进度:
第一周:建筑学基本概念、建筑设计原则
第二周:建筑设计流程、建筑结构体系与材料
第三周:建筑图纸绘制、建筑绘图软件应用
第四周:建筑设计实践(含团队协作、沟通交流)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建筑学基础知识,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和流程。讲授中将结合多媒体演示,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针对建筑设计案例和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4.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建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建筑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建筑设计实践,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7.模拟训练法:利用建筑绘图软件,模拟实际设计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建筑图纸绘制和模型搭建技巧。
8.反思与评价法: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设计水平。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1.理论教学部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实践教学部分:运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模拟训练法和实验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过程。
3.教学评价部分:采用反思与评价法,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讨论表现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堂参与度:占平时成绩的30%。
-课堂提问与讨论:占平时成绩的40%。
-团队协作:占平时成绩的30%。
2.作业评估: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理论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设计原则阐述等,占作业成绩的50%。
-实践作业:如建筑设计草图、图纸绘制等,占作业成绩的50%。
3.考试评估: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中考试:占考试总成绩的40%,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