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烃课程阶段总结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docx
第2章烃课程阶段总结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2章烃》的课程阶段总结,包括烷、烯、炔、芳香烃等烃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命名以及同分异构现象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烃的各个小节紧密相连,包括教材中的2.1烷烃、2.2烯烃和炔烃、2.3芳香烃、2.4烃的命名以及2.5同分异构现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各类烃的结构和性质,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烃类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通过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对烃的命名规则和同分异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化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
-烃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如碳原子的四价性质,以及不同类型烃的键合特征(例如,烷烃的碳-碳单键,烯烃的碳-碳双键,炔烃的碳-碳三键)。
-烃的命名规则,包括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以及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命名。
-同分异构现象的理解,包括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等概念。
举例:
-在讲解烷烃的命名时,重点强调基名的确定和取代基的编号规则,如丁烷的命名,需要识别主链、编号并命名取代基。
-在讨论同分异构现象时,以丁烷和异丁烷为例,让学生理解碳链异构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机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π键的断裂与形成。
-同分异构体的识别与书写,学生在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可能会混淆不同类型的异构现象。
-烃的命名规则,尤其是复杂烃类的命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命名中的细节和优先级规则。
举例:
-在讲解烯烃的加成反应时,难点在于理解π键的断裂和新的σ键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实际反应示例(如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同分异构体的识别上,以戊烷为例,让学生区分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通过模型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在命名复杂烃类时,难点在于确定主链、识别和命名取代基,以及官能团的位置,可以通过具体例题(如2-甲基-2-丁烯)来逐步讲解命名步骤。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实验室、模型和分子模型套装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习系统
-信息化资源:数字化教材、化学教育软件、在线习题库
-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演示、探究式学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烷、烯、炔、芳香烃的结构和命名规则的PPT和视频。
-设计预习问题:如“解释烯烃与烷烃在结构上的区别”,“描述如何根据IUPAC命名系统命名一个简单的烯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进度,通过预习测试来评估学生的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和视频内容,理解不同类型烃的结构和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答案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烃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烃类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塑料、燃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如加成反应的机理。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解释并书写不同烃类的命名过程。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尝试书写烃类的命名。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详细讲解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际书写和命名烃类,巩固知识点。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