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和对策分析.doc

发布:2018-10-04约3.2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和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我国正处在国有资产改革的关键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能否能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国有资产的含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国有资产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也造成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对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能够为国家产生各种经济效益,是各种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它是指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在企业中占有的权益和资本。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的是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债权、物资、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   (2)、依照法律所得的本应该归国家所有的财产;   (3)、接受的各种馈赠形成的财产;   (4)、国家通过行使行政权力获得的财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   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或者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制度,国家权益受损。   中央地方之间产权关系不明确   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得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措施来根据自身的利益,来权衡国有资产的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各部门分割管理责任   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由多个部门担任,这就从体制上造成选择管理者的机构与行使决策权的部门没有联系。同时,分割管理定会导致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部门间权责不明确,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时却互相推诿,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   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但是,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为止仍没有出台一套有效完整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导致管理混乱无序,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另外,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出台了一些区域性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个别法规、制度之间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从下手。   忽视价值管理   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形式大多是采取实物形态的管理,着重的只是资产的结构、资产的总量以及资产的空间分布,而对于资产在投资运营的过程中,会不会达到增值、质量能否得到提高的目标却并不重视。因此,把资本化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其管理形式中,才能转变原来仅静态的和注重物质的理念,增强资产的增值能力以及质量。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一直都在进行了不间断的探索,其主要都是围绕着产权问题,和围绕制定一套怎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展开的。   健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严格科学的资产评估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的重要措施,实行正确行之有效的评估制度。缺乏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不仅难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利于各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因此应尽快制定科学的资产计算评估制度,并应提高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制度的建设的力度。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若要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水平,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以及智能化,但最终依然还是由相关的人员进行执行。而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者需求大、人员少,更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管理者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不透彻,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时的不严谨科学以及不规范合理。因此,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只有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汲取现代化的创新技术,才能提高整体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加快国有企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