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卷.doc

发布:2017-04-12约7.03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学而不思则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嘲讽 滑稽可笑 博学多识 B.硕果 慷慨淋漓 兀兀穷年 C.轮廓 截然不同 至死不懈 D.凫水 优扬 缘故 潺潺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紫红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吕蒙)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清河县人。景阳冈借着酒劲打死老虎,威震天下,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 、综合性学习(6分)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佩带了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机。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初三(1)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为了让同学们对能否将手机带入校园有个清醒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信息。(2分) 【材料一】对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用? 途 玩游戏 听歌 攀比 发短信 聊天 便于和父母 联系 问同学 作业 所占比例 38% 20% 39% 2% 1% 【材料二】 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你提取的信息:?????????????????????????????????????????????????? 2、 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50字以内)。(2分) 你的看法:????????????????????????????????????? ????????????????????? 3、为了解决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出现的诸多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出几条解决方案,请你找出其中不恰当的两项,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2分) 凡是学生自己带手机的,都请家长签个名,证明确实是因特殊原因为了家长与孩子间联系及沟通。 教育学生,当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不必带手机。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手机并非拿来招摇过市,用来炫耀。告诉学生应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手机。 告诉学生,手机里面有闹钟装置,早晨起床时可以使用。 你找出其中不恰当的两项:????????????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__________通__________,音为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3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即书诗四句( ) 指物作诗立就( ) 11.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父利其然也。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13.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2分) 14.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2分) 阅读课外文段,并回答问题。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1分) 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16.读懂此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1分) (二)(9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甲 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乙 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