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小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必修二
第一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石斧、耒耜
商朝时期,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灌溉工具,翻车用于灌溉。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积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多数农民家庭破产。
第二课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商周时代,青铜铸进入繁荣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南北朝的灌钢法。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中国又是世界是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比例。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治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第三课
商朝人善于经商著称,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微商和晋商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丝绸之路的开通,杨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第四课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庶民在贵族封地上耕种。
耕地成方块状,形同井子,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公元前594年,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封建土地主私有制。
5.商朝时期,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工商业为末业。
6.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囤积居奇,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盐铁酒、官营
7.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明朝初期,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
9.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10.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5 课
1.《马可.波罗行记》关于中国等东方国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
2.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
3.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土率领一支由三支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土把它命名为“风暴角”,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继续前行到达了印度。
5.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三艘船,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
6.西班牙支持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7.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第6课
1、荷兰,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2、17世纪时,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3、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
4、西班牙派出一支“无敌舰队”,遭到惨败。
5、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第7课
1、18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供不应求。
2、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3、瓦特研制成改良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