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连教育学院2013~2014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文科).doc

发布:2018-06-23约6.5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文科) 命题人:孙绍辉 卢元杰 唐桂荣 校对人:孙绍辉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论语·雍也》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材料强调的“仁之术”是指 A.忠恕 B.正名 C.兼爱 D.中庸 2.“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材料反映的是 A.儒家强调重民、利民的民本思想 B.道家“因民之欲而不扰乱”思想 C.墨家崇尚生产、厉行节约的主张 D.法家的“法、术、势”治国策略 3. “不法古,不循今”、“事异则备变”、“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这些主张体现了法家思想的 A.变革进取精神 B.公平公正理念 C.依法治国原则 D.自由平等思想 4.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剧烈变革动荡 B.思想家的纷纷出现 C.诸侯之间争夺霸权 D.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是为了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B.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扩大 C.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发展儒学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6.有学者说:宋代理学家把作为儒学理论核心的道德修养、等级秩序、伦理纲常等抬升到了精神本体的高度,建立起了理学体系。这说明 A.理学发展了天人感应学说 B.儒学的发展已达到了顶峰 C.理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统一 D.理学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7. 谭嗣同认为王阳明的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这表明明清的批判思潮 A.给后世的反封建斗争以启迪 B.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道德 8.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进行并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班超等开辟丝绸之路是朝廷组织的;郑和远洋航行完全是由国家组织的。上述举措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 A.四通八达的交通 B.科学家求真务实 C.自然经济的发展 D.封建王朝的支持 9.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该材料主要说明 A.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 B.汉字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中国文明的统一、连续 D.汉字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10. 在后现代艺术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国画颇有些气短,而拍卖场上一些内地油画家动辄千万元级的成交价更是让人感叹国画价值的低廉。画家谢春彦表示:“我们面临的并非笔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这表明 A.国画的艺术价值已远远不如西方油画 B.国画已经不再受到国人的喜爱和重视 C.国画与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紧密相联 D.国画已失去了启迪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11.《毛诗·关雎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说明诗经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具有娱乐大众的作用 C.反映社会思潮的变化 D.推动文学领域的变革 12. 京剧《铡美案》说的是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贪图富贵,被招驸马后抛弃妻儿,甚至追杀妻儿,最后被包青天正法的故事。这部戏曲至今被各种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并广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该剧 A.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 B. 符合大众的价值取向 C. 有利于露天广场演出 D. 唱腔优美和文辞典雅 1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作为古代西方人文精神觉醒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是因为他 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将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C.认识自然靠自己头脑不再依赖传统宗教 D.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作为基础 14. 布鲁克尔说:“文艺复兴文化……是由一个新兴的社会阶级——城市资产阶级(市民阶级)资助扶持起来的。……通过这些作为雇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