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缢蛏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发布:2024-10-30约3.6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缢蛏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关于《缢蛏养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立项通知》(闽农学〔2023〕08号)的要求,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负责《缢蛏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规范》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

二、标准制定背景和意义

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又称蛏、蛏子,属双壳纲帘蛤目,竹蛏科,它壳质脆薄,呈长方形,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或截形,壳面披一层黄绿色或黄褐色的壳皮,宛似两枚破竹片。它的肉黄白色,常伸出壳外。

蛏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栖息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里,以足部掘穴居住,以水管进行呼吸和摄食。一般进入穴居后,便不再迁移了。蛏的主食单细胞藻类;有的种可利用足部肌肉的急剧收缩作短距离游泳。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时雌性稍带黄色,雄性乳白色。

蛏味甘,性温,无毒,有补益虚损的作用。肉味鲜美的蛏,除供鲜食,还可加工成蛏干、蛏油等。由于蛏既是人们喜爱的食用贝类,又可作为药用,经济价值较大,因而很早便是人们所养殖的重点贝类之一。

目前在我国缢蛏的主要产区集中在福建和浙江地区,池塘养殖为主;养殖缢蛏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管理简便、生产稳定等优点,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因此,有必要及时制定适合环境气候和生产实际的缢蛏养殖技术规范,以利缢蛏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渔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三、制定本标准的过程

2

1、立项前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申报前,项目组查阅了相关文献,熟悉了最新实施的国家相关标准,收集了全国各地尤其是缢蛏养殖的技术资料,掌握了缢蛏养殖的最新研究进展。

2、项目编制的主要工作过程

接到标准编制任务后,标准起草单位成立了由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和水产苗种繁育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标准编制小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对标准起草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

(1)数据收集及标准初稿的起草:项目组在2023年底前,已经收集了大量有关缢蛏繁育与养成的技术资料;申报该项目后,开始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初步确定了缢蛏养殖的相关技术指标,起草了《缢蛏养殖技术规范》的草案稿。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23年10月份开始,严格按GB/T1.1、GB/T1.3《标准化工作导则》中关于“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产品标准的编写规定”等要求进行。

任务下达后,按照实施方案,项目组成员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走访多地的水技推广部门和缢蛏苗种繁育和养殖企业(合作社),与当地水产科技人员、缢蛏苗种繁育企业(合作社)和部分缢蛏养殖大户座谈,调查了解有关苗种繁育技术的模式与参数,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标准的各项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标准草案稿进行修改,形成标准的工作组讨论稿。

2023年10月下旬~2024年5月,对缢蛏苗种繁育技术进行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缢蛏养殖技术规程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和参数。在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小组经充分讨论、交流后,对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修改,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24年6月对11家单位发出征求意见,共发出11份,收到11份,共收集各类意见63项,其中采纳61项,2项不采纳,不采纳的建议有:(1)第2条款规范性引用文件“请使用完整的规范性引用

3

文件编号。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一次出现时应加上年份。”因本标准对所引用的规范性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故不予采纳。(2)第10条款养殖模式“应按浅海滩涂养殖和池塘养殖分别详细制定(建议本节重新修订增加相关内容)。”因制定团体标准的企业没有开展滩涂养殖生产模式,故不予采纳。

四、主要起草人及其承担的任务

林宇钺:福清齐翔食品有限公司,标准编制组主持人。负责项目方案制定,组织项目的实施,缢蛏养殖技术资料收集,执笔起草标准,撰写编写说明和专家征求意见的处理。

傅代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项目组骨干成员。负责调查数据分析,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协助起草标准和专家征求意见的处理。

许璐: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项目组骨干成员。协助标准的起草、制定编制说明、标准修改和专家征求意见的处理等工作。

罗土炎: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项目组骨干成员。技术指导,帮助技术指标核定、起草标准及编制说明和专家征求意见的处理,标准格式核定。

李小生:福清稻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组骨干成员。负责标准验证。

饶秋华:实验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项目组成员。帮助资料收集、标准审定组织等工作。

五、标准编制原则与依据

1、标准编制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