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冬令营)理论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3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冬令营)理论试题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命题组
H
1.008 相对原子质量 He
4.003 Li
6.941 Be
9.012 B
10.81 C
12.01 N
14.01 O
16.00 F
19.00 Ne
20.18 Na
22.99 Mg
24.31 Al
26.98 Si
28.09 P
30.97 S
32.07 Cl
35.45 Ar
39.95 标准压力pφ=1bar(巴)=100000Pa(帕斯卡) R=8.314 J·K-1·mol-1
第题(8分)
1990年代初发现了碳纳米管,它们是管径仅几纳米的微管,其结构相当于石墨结构层卷曲连接而成。近年,人们合成了化合物E的纳米管,其结构与碳纳米管十分相似。
气体A与气体B相遇立即生成一种白色的晶体C。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A的密度约为气体B的密度的4倍;气体B易溶于水,向其浓水溶液通入CO2可生成白色晶体D;晶体D的热稳定性不高,在室温下缓慢分解,放出CO2、水蒸气和B;晶体C在高温下分解生成具有润滑性的白色晶体E1;E1在高温高压下可转变为一种硬度很高的晶体E2。E1和E2是化合物E的两种不同结晶形态,分别与碳的两种常见同素异形体的晶体结构相似,都是新型固体材料;E可与单质氟反应,主要产物之一是A。
(1)写出A、B、C、D、E的化学式。
(2)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按酸碱理论的观点,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反应?A、B、C各属于哪一类物质?
(3)分别说明E1和E2的晶体结构特征、化学键特征和它们的可能用途。
(4)化合物A与C6H5NH2在苯中回流,可生成它们的1︰1加合物;将这种加合物加热到280℃,生成一种环状化合物(其中每摩尔加合物失去2摩尔HF);这种环状化合物是一种非极性物质。写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第题(8分)
太阳能发电和阳光分解水制氮,是清洁能源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工作之一集中在n-型半导体光电化学电池方面。下图是n-型半导体光电化学电池光解水制氢的基本原理示意图,图中的半导体导带(未充填电子的分子轨道构成的能级最低的能带)与价带(已充填价电子的分子轨道构成的能级最高的能带)之间的能量差ΔE(=Ec-Ev)称为带隙,图中的e-为电子、h+为空穴。
瑞士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基于上图所示原理的廉价光电化学电池装置,其半导体电极由2个光系统串联而成。系统一由吸收蓝色光的WO3纳米晶薄膜构成;系统二吸收绿色和红色光,由染料敏化的TiO2纳米晶薄膜构成。在光照下,系统一的电子(e-)由价带跃迁到导带后,转移到系统二的价带,再跃迁到系统二的导带,然后流向对电极。所采用的光敏染料为配合物RuL2(SCN)2,其中中性配体L为4,4’-二羧基-2,2’-联吡啶。
(1)指出配合物RuL2(SCN)2中配体L的配位原子和中心金属原子的配位数。
(2)推测该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并用Z⌒Z代表L(其中Z为配位原子),画出该配合物及其几何异构体的几何结构示意图。
(3)画出该配合物有旋光活性的键合异构体。
(4)分别写出半导体电极表面和对电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
(5)已知太阳光能量密度最大的波长在560um附近,说明半导体电极中TiO2纳米晶膜(白色)必须添加光敏剂的原因。
(6)说明TiO2和配合物RuL2(SCN)2对可见光的吸收情况,推测该配合物的颜色。
(7)该光电化学电池装置所得产物可用于环保型汽车发动机吗?说明理由。
第题(8分)
新型节能材料高温超导体的最先突破是在1987年从新的钇钡铜氧材料的研究开始的。在制备化钡铜氧高温超导体的同时,偶然得到了副产品——紫色的硅酸铜钡。凑巧的是,后者正是发现于中国汉代器物上的被称为“汉紫”的颜料,还发现于秦俑彩绘。
对钇钡铜氧材料的分析表明,其组成为(Y3+)(Ba2+)2(Cu2+)2(Cu3+)(O2-)7;三分之二的铜以Cu2+形式存在,三分之一则以罕见的Cu3+形式存在。确定铜的价态曾是最关键的一环,可通过经典的容量分析法——间接碘量法得到解决。
(1)给出Cu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和族)。
(2)写出Cu3+的核外电子排布。
(3)将Yba2Cu3O7试样溶于稀酸,Cu3+将全部被还原为Cu2+。写出试样在稀酸中溶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4)给出用间接碘量法测定Cu2+和Cu3+的简要设计方案,包括主要步骤、标准溶液(滴定剂)、指示剂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式中的溶液浓度、溶液体积(mL)、物质的摩尔质量、试样质量(g)和质量分数请分别采用通用符号C、V、M、ms和w表示]。
第题(8分)
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产生酸雨的罪魁祸首。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大部分来自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为了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世界各国均大力研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