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会宁.ppt
;会宁概况;
二革命圣地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平安教育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在国家《2004——2010年红色旅游开展规划纲要》中,会宁已经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同时被列入“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会宁的精神;会宁重教兴学之风,源起明,由清一代发扬光大,已历640余年,至今尤盛。这块贫瘠的土地以教育昌明而名扬陇上,以人才辈出而誉满九州。新中国成立以来,会宁社会昌明,文化繁荣,重教兴学之风日盛,脚踏厚重人文底蕴的会宁大地,耳濡目染浓郁文化气氛的会宁家乡故里,秉承祖宗遗训,仰望家乡文化先贤的身影,不断累积这一人文底蕴,持续加高故土文化大厦。漫步会宁县城,至今还能看到书院、砚台巷、文庙等众多散发厚重人文底蕴气息的古迹。县城文庙大成殿内,常年香火不断,当地百姓以最古老、最朴实、最诚挚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文化的崇拜敬仰,对文化的不断渴求与执着向往。会宁的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人的崇拜,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在老百姓心中,对谁家有当多大官的,有多少钱的都不会眼红,而只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在会宁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机关学校,他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哪个村又考出多少大学生,哪个家庭又出了几个博士,满脸透露出既自豪又羡慕的表情。;大凡人处于极度贫穷困顿状态,都会激发人的原始本能,渴望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谁也不愿轻易向命运屈服!身处会宁大地的人民,既是造化的不幸,又是造化的宠儿。面对贫穷,呐喊,彷徨,焦虑,失望,但骨子里流淌的不屈的倔强性格得到最大的释放,改变自己不公平命运的希望从未泯灭,这是一种穷那么思变的心理。但是光有这种心理还不够,还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加上天资的聪颖,才能改变造化带给他们的不公平命运。加之会宁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的大地,崇文修德的传统,充盈的文化范围构成了“合力”,才成就了会宁人的人生梦想。;无论是过去经济条件极差的时代,还是现在经济社会极大开展的时代,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依托“政府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会宁创造了一次次加冕“西北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的桂冠。一个国家重点扶植的国家级贫困县羽化为西北教育名县,“会宁教育”已经超越升华为一种精神。一个民族需要这种精神!一个国家需要这种精神!一个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二长征精神
1936年10月,一支队伍,胸怀民族,心系祖国,挽狂澜于即倒,救百姓于倒悬。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的脚步亲吻这片厚重的土地,在会宁胜利会师,为会宁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千万双草鞋踏过这片土地以后,会宁的历史变得更加厚重、丰富和伟大,这片黄土地也变成了“红”土地。共和国先驱者探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深深烙在会宁人身上。不畏艰险,坚决执着,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给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会宁人就是在这种浓郁的人文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熏陶中铸就了“会宁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会宁人虽身处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志存高远的目标始终没有湮灭;虽经济贫穷生活困难,但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没有消磨;虽社会进步经济开展,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始终没有丢弃;;三旅游文化
会宁是一片厚重的黄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集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底,是长征史上的丰碑。
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就了会宁“红色圣地”的崇高荣誉,给会宁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也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又造就了会宁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2007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宁视察期间瞻仰了会师旧址,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并亲切接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