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oc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林奕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与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教育者必须通过构筑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转变自己角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等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是借助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载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表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新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亲密接触,正在日益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相比较,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明显的特征。
具体体现在:1.全时传播。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发布。
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
就可以发布信息。
3.全民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
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
5.全媒体传播。传播信息不单是文字或者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
6.全渠道传播。客户端多样化,比如电脑、手机、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
7.全互动传播。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评论。
8.去中心化传播。不同受众可以选择出很多主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媒体使新闻多元化。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由于新媒体的自身的特点,新媒体正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思想的相互激荡和交锋。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其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各种思想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传播、激荡和交锋。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能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新媒体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
2.负面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困扰。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社会核心道德价值观念的过渡状态,带来价值评判和行为的失范,成为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大难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使这一难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使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均能迅速地广为流传,一些低级、媚俗的信息、视频、图片在毫无过滤机制的情况下,使大学生直接成为信息接受的终端。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长期接触新媒体,很容易被一些信息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很容易受到缺乏限制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价值观念的偏移与冲突,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健全人格、品德形成、友情爱情观等产生负面影响。
3.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错。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个崭新的概念———“虚拟空间”横空出世。“虚拟空间是网络操作者利用计算机等工具,通过输入输出设备交互模拟产生的场景或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可以突破受时空限制的传统交往方式,积极参与网络社会的建设,在表达自我、展现自我中体现自我价值。但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了,大学生把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甚至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人格也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掩藏起来,这样就可能导致现实文化的虚拟化和虚拟文化的现实化,既导致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模糊,又导致现实与虚拟的悖离,进而导致现实与虚拟的反差,造成虚拟和现实的交错混杂,让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甚至回避现实,造成大学生群体生活的疏远与情感冷漠现象,减少了大学生社会化所需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的训练,阻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三、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2010年5月30日,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