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2
《文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文化理论和文化观念,从文化概念开始,对于文化学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流派、方法、特征、功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展示。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学主要理论知识、西方文化学主要流派、文化学研究方法、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运用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现象及典型文化案例等。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做好课程思政这个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资源建设,二是深度融入。?
(一)资源建设?
1.思政的内涵与素材的分类
思政内涵具有共性,这种共性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不同课程所承载的思政素材又具有个性,应当尊重不同专业课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支撑了思政内涵的共性。每个知识点所传递的思政要素有所不同。应当在充分理解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对思政元素进行恰当的分类、细化、处理,以便于融入专业知识点。比如本课程主要是融入家国情怀或人格养成。课程思政并不是去追求大而全,而且去寻找最适合的元素。
2.思政素材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能言之无物、言不及义。因此,思政素材的?挖掘必须紧扣专业课程,从专业课程挖掘实例,由实例对应最贴切的思政元素。尽量选取既是专业素材又是思政素材的实例。思政素材来源广泛,可以是文献资料、学生身边具体实例、教师自身经历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关注校情学情,建立科研与教学联动意识,留心日常育人事例。?
3.思政资源建设
思政资源必须物化、固化,形成可反复查阅和学习的资源。随着教学技术信息化、网络技术普及化,教育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建设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视频、图片、动画、文献库等?优势建立线上资源;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专业教材、讲义、电子教案建立线下资源;可以把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基地整合成实践资源。《文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同步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后期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奠定基础。?
4.本课程思政元素概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实上,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化,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文化碰撞和融合日益常态化的今天不断地显现。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世界开放,外国人和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到今天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我们日益感受到,中国人与其他种族的差异本质上不是肤色的差异,而是文化的差异。是文化塑造了人,而不是肤色;是文化改变了人,而不是种族差异。正是文化让人自信、自强,让传统成为一种可以感受与触摸的情感和血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甚至影响世界的软实力,于无形之中改变着人们内在的精神、观念、道德、伦理或思维方式。我们相信,中国今后对于世界产生的强大影响,必定来自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传统和具有?普适性价值和意义的文化,这是一种内心强大的力量,一种自信基础上的智慧,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软实力。文化的存在源于人的不断传承与学习,而文化的发展源于人的不断创造与创新。历史已经证明,善于传承与学习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而善于创造和创新的民族,是顽强而自立的民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一种传承、学习、创造、创新的历史。我们善于传承自己传统的文化,我们也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所有;我们还善于创造文化,同时,我们更善于创新文化。这就使我们的文化不仅拥有民族的灵魂,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也使我们的文化丰富而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和取得更大成就,会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受惠,并受到塑造和影响;同时,也通过传播、体验等方式,影响其他文化体的人或国家,因此产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