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幸福教育路径探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幸福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心理咨询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建设,可使其成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引言开展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是避免幸福教育滑入抽象教育窠臼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 能够承担起大学生幸福教育任务且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育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全面胜任幸福教育的。 因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修复为着眼点的教育。尽管它在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和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心理困扰和痛苦,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如果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高度、从幸福教育视角去审视,其不足与局限是显见的。这种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正常学生求发展、求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就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所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挖掘、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 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的。所谓“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简言之,就是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服务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以培养幸福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以下简称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既突出了幸福教育的主题,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是用积极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其次,提高幸福感就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仅要拓展课程、咨询途径的教育内涵与功能,而且还应构建社会实践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建设( 一) 课程教学目标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建设,应围绕“培养幸福品质和塑造健康人格”展开。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 初级目标,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获得幸福生活的心理障碍。中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健全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强幸福的敏感性和信念,培育幸福品质。高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重点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造个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发展性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主,兼顾初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 二) 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即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其中,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是人们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而“积极优势”代表个体的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个人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人们的社会资产。当人们运用这些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时, 除获得成功外,还会遭遇挫折。这需要“积极应对”的韧性, “积极成长”的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与自决能力。其中,“积极应对”是以诊断治疗心理问题的传统心理学的衔接处; “积极成长”是体现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汇集口。把五个主题展开,就可以形成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树立积极幸福观、 增加幸福沉浸体验、优化生命情感、树立自尊自信、充满乐观希望与幸福信念、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提升自我效能感、增进心理健康与培育幸福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其中学会积极应对可包括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及提高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等。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以发展性为主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 同时又包含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 三) 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验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向积极教学方式转变,用积极的教育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的学生观,用积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