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PPARγ配体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3-12-20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PARγ配体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结肠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切除结肠癌部位,但手术切除后易出现病情复发。放疗和化疗是结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耐药的病例仍然十分常见。因此,寻找能提高放疗或化疗效果的辅助治疗药物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的研究表明,PPARγ(过氧化物酶类受体γ)在肿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ARγ是一种核受体,它参与了机体许多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包括胰岛素代谢、脂类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PARγ拮抗剂和PPARγ激动剂在癌症治疗中也显示了重要和神奇的作用。小分子化合物吡格列酮是一种新型PPARγ激动剂,它能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能协同放射治疗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将探究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研究内容

1.制备小鼠结肠癌模型

采用花生四烯酸/二甲基草酸钠(AOM/DSS)模型建立小鼠结肠癌模型。

2.确定吡格列酮和放射治疗的最佳剂量

在小鼠结肠癌模型建立好后,建立不同吡格列酮和放射治疗的剂量梯度。通过瘤体体重和瘤体生长速率来评估不同剂量组的疗效。

3.分析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单独放射组、单独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联合放疗组。比较各组小鼠的体重、瘤体体积、瘤体生长速率等参数,评价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是否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4.探讨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的机制

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吡格列酮在放射治疗后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和机制,分析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细胞周期等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于小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同时,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吡格列酮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机制,并有望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药物研发方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