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7课 《兼爱》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发布:2025-02-04约3.2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7课《兼爱》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第7课《兼爱》选自《墨子》,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课文。本课以墨子的兼爱思想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墨子及其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本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紧扣教材,符合教学实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同时提高运用文学和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同时也面临着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可能较为陌生,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分析哲学思想的能力尚需提升。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有待加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哲学类文本存在阅读障碍,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同时,课堂参与度不高,可能对讨论和交流环节不够积极。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设计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历史背景和哲学知识,深入理解兼爱非攻的思想,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墨子等人物,体验古代思想家的思考过程。

3.运用多媒体展示墨子生平和兼爱思想的背景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4.设计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适时使用互动游戏,如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所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墨子画像或相关历史场景的图片导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位古代思想家是谁吗?他有哪些重要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墨子及其思想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先秦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兼爱》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兼爱的概念、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爱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等。

举例说明:结合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举例说明兼爱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墨子的“非攻”主张等。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兼爱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案例,如墨子与楚国的战争、墨子的“兼爱”实践等。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墨子》相关章节,撰写心得体会,思考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展示墨子画像,提问学生关于墨子的基本信息。

-回顾先秦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

二、新课呈现

-讲解兼爱的概念和墨子的兼爱思想。

-通过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举例说明兼爱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案例。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强调兼爱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五、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墨子》相关章节,撰写心得体会。

-思考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兼爱的概念,掌握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兼爱的定义、兼爱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兼爱思想的历史背景等。

2.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升了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兼爱思想,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3.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墨子的兼爱思想,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能够认识到兼爱思想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4.应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