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声声慢》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pptx

发布:2025-02-22约2.19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李清照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铭记,由此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只有她一人。?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梁衡;一、明确目标(1分钟)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意。

2.通过合作研讨,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愁”意象。

3.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叠词的艺术效果。

;1.圈点勾画重点,积累文学常识。

2.完成基础音义练习。

3.完成相应练习题: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词眼)

“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写作背景)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1.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

这一时期的诗词主题多为为惜春、闲愁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她天资聪慧,才力华瞻,文化的汁液不仅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而且将她浇灌得内秀如竹。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诗词书画无所不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她还有着相当宽松的生活空间。京城的富丽繁华自不必说,京城四周百里之内也到处都是绿池荷塘、园林美景。她可以在花园里荡秋千、做游戏,可以到街头赏花灯、观街景,还可以出城郊游,尽兴泛舟。;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2.喜忧参半的少妇时代

多写闺愁相思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生活较少女时代多了许多涟漪。从新婚少妇到34岁,李清照一直生活在闺阁中,吟诗填词,帮助丈夫搜集整理和研究金石文物,其间的生活经历和词作的审美风格也颇不同。新婚燕尔十分幸福,但也有短暂的分别而常遭离别之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南渡之后孤苦无依的晚年生活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国破??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乍zhà暖还寒huán最难将息jiāng

憔qiáo悴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词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同伴互助(8分钟);四、激情展示(8分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为何说是“淡酒”?;;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为什么是点点滴滴的细雨,而不是滂沱大雨呢?;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景;淡酒

秋风

黄花

梧桐

细雨;诗词中叠词常见的表达作用;开篇七组叠字,出奇制胜,将主人公的愁情送上顶峰,渲染气氛。“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直抒胸臆。为整首词定下感情基调。

叠词的作用:音律和谐,有韵律美。内容上有强调作用。;3.运用叠词;抒情方式;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