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应急预案及流程外科.docx
急诊科应急预案及流程外科
??一、总则
1.目的
为有效应对外科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迅速、规范、有序地开展急救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及流程。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急诊科外科区域内各类急腹症、创伤、出血等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处理。
3.应急工作原则
遵循生命第一、快速反应、科学救治、统一指挥的原则,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应急组织与职责
1.应急指挥小组
组成: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外科副主任医师、护士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相关岗位医护人员。
职责:全面负责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工作的指挥与协调;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调配各类急救资源;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急救情况等。
2.急救小组
组成:由外科医生、护士组成。
职责:医生负责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诊断和急救处理,制定治疗方案;护士负责执行医嘱,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操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等。
3.辅助支持小组
组成:包括检验科、放射科、药房等相关科室人员。
职责:检验科负责及时完成各项检验检查项目,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放射科负责快速准确地进行影像学检查;药房负责及时提供急救药品和物资。
三、常见外科急危重症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创伤急救应急预案及流程
1.应急预案
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心跳、血压等,同时检查有无明显的伤口、出血、骨折等。
立即呼叫急救小组,启动创伤急救流程。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控制明显的外出血,采用压迫止血、包扎止血等方法。
对于开放性骨折,进行简单固定,避免骨折端再次损伤周围组织。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手术准备,及时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
2.急救流程
现场评估
到达现场后,迅速观察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二次损伤。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可通过呼唤、轻拍等方式判断。
检查呼吸,观察胸廓起伏、听呼吸音等。
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心跳情况。
测量血压。
查看全身有无明显伤口、出血、骨折等。
初步处理
如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按照心肺复苏操作规范进行)。
有明显外出血时,用干净纱布或毛巾压迫出血部位止血;若出血量大,可用止血带在靠近伤口近心端适当部位绑扎止血,但要记录绑扎时间,每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对于开放性骨折,用木板、树枝等简易固定骨折部位,减少骨折端活动。
转运
由急救小组专人负责转运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转运途中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与手术室及相关科室沟通,通报患者情况,确保做好手术准备。
院内救治
患者到达手术室后,配合手术团队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将患者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继续进行监护和治疗。
(二)急腹症急救应急预案及流程
1.应急预案
快速询问病史,了解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体征,包括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腹部超声、腹部CT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诊断明确的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等,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立即手术治疗;对于诊断不明确但病情危急的患者,在积极抗休克等治疗的同时,做好手术探查准备。
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给予适当的止痛、抗感染等治疗,但要注意避免掩盖病情。
2.急救流程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
患者就诊时,详细询问病史,记录关键信息。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先从胸部开始,逐渐检查腹部,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体位等。
重点检查腹部压痛部位、范围,有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大小,肠鸣音情况等。
辅助检查
及时开具血常规、血生化等检验申请单,了解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
根据病情需要,安排腹部超声或腹部CT检查,以明确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等。
对于怀疑有妇科疾病的女性患者,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超声检查。
诊断与治疗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尽快明确诊断。
对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等诊断明确且病情允许手术的患者,迅速完善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安排手术。
对于诊断不明确但出现休克等危急情况的患者,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同时做好手术探查准备。
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留置胃管,抽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
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如诊断未明确,避免使用强镇痛药)和抗感染药物。
病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