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教学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情感伤痛 亲密关系的破裂往往会给双方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心理学家发现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希望赶快终止与异性的关系。 六、人格特征与沟通方式 柏恩: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也称PAC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是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即父母状态P(Parent)、成人状态A(Adult)、儿童状态C(Child),换言之,人格结构包括PAC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个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自我状态在交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恰当的自我状态的人。 P型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支配、教训以及其它权势式的作风。如,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讲话时通常是:“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分为控制型(特别喜欢教训人)和营养型(无微不至照顾别人)两种。 A型状态:客观理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辩、尊重别人。讲话时常说,“我个人的想法是----”、“我觉得这件事------”。 C型状态:象儿童一样冲动、服从、任意。情绪变化多端,无主见,随意性大,遇事退缩、感情用事,易激怒。讲话时常说“大概是-----”,“我猜想------”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前者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后者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从人格结构的PAC分析来看,存在十种类型的人际沟通: 1)PP—PP:双方行为都比较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 2)AA—AA:双方都比较理智;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3)CC—CC:双方都容易感情用事;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 4)PC—CP: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 5)CA—AC:一方表现为孩子脾气,另一方表现为理智行为; 6)PA—AP:一方对另一方起到监督和防范作用,另一方表现为理智; 例如,主管说:“Janet,我希望你停下手中的活,赶快去供给室把为我准备的箱子取回来。”员工回答道:“我不想去,因为我很忙;但既然你是我的上司,我不得不去取。” 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式说:“那不关我的事。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主。” 7)PC—AA:一方要求以理智方式沟通,另一方 则以高压方式进行沟通;上下级之间、 同事之间都会发生; 8)CP—AA:一方以理智的方式进行沟通,另一 方则耍性子、感情用事。这在各种人的沟通中都会发生; 9)PC—PC:一方采取命令式,另一方也以同样 的方式回敬,矛盾冲突多; 10)CP—CP:双方都喜欢夸大、自傲。同事朋 友之间比较多. 人际沟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沟通双方的心理状态。当乙方接到信息后,按照甲的期望作出反应,那么这种沟通关系属于“互补性”或“对等性”;如果乙的反应出乎甲的反应,这种沟通关系属于“非互补性”或“交叉性”。交叉性沟通关系会导致误会、紧张和关系中断。 第二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或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特点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通过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 -活动:不同的人际关系其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同。 -满意感: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原则:人际关系的方式 -技巧:人际关系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