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ppt

发布:2023-03-06约2.81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误差 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误差越小-—测定结果与真实值越接近 -—准确度越高 第二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实际分析工作中,误差总是客观存在的。? 为此,在定量分析时,既要测得待测组分的含量,还需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判断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减免措施,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第二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Determinate Error) 偶然误差—未定误差、随机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s) 1. 系统误差 产生的原因: (1)方法误差(Method Errors): 如反应不完全; 干扰成分的影响;指示剂选择不当; (2)试剂误差:试剂不纯; 一、分析检验中的误差 第三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3)仪器误差(Instrumental Errors) 如容量器皿刻度不准又未经校正, 电子仪器“噪声”过大等; (4)主观误差(Personal Errors) 如观察颜色偏深或偏浅,第二次读数总是 想与第一次重复等。 第四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系统误差的特点: (1)重复性: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中,重复地出现; (2)单向性: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 (3)恒定性:大小基本不变,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固定。 (4)可校正性:其大小可以测定,可对结果进行校正。 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常可通过加标回收试验予以检查。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回收试验: 在测定试样某组分含量(x1)的基础上,加入已知量的该组分(x2) ,再次测定该组分含量(x3) 。由回收试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回收率。 由回收率的高低来判断有无系统误差存在。 常量组分: 一般为99%以上, 微量组分: 90~110%。 第六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2. 随机误差 产生的原因: 由一些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引起,如。 (1)环境温度、湿度、电压、污染情况等的变化引起样品质量、组成、仪器性能等的微小变化; (2)操作人员实验过程中操作上的微小差别; (3)其他不确定因素等所造成。 性质:时大时小,可正可负,不可避免,无法校正。 第七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随机误差出现的规律---服从正态分布 横坐标:随机误差的值 纵坐标: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小 (1) 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 测定次数无限多; 已排除系统误差。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2)随机误差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对称性: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误差分布曲线对称; 单峰性: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的概率小。误差分布曲线只有一个峰值。误差有明显集中趋势; 有界性:由随机误差造成的误差不可能很大,即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很小; 抵偿性;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的极限为零。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分析检验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1. 误差(Error)与准确度(Accuracy) (1) 误差——测定值 xi 与真实值xT之差(真实值True Value —在观测的瞬时条件下,质量特性的确切数值) 误差的大小可用绝对误差 E(Absolute Error)和相对误差 Er (Relative Error)表示。 E = xi- xT Er =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2)准确度—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准确度高低常用误差大小表示, 误差小,准确度高。 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例1: 分析天平称量两物体的质量各为1.2452g 和0.2452 g,假定两者的真实质量分别为1.2453 g 和0.2453 g,则两者称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 (1.2452-1.2453) g = -0.0001 g (0.2452-0.2453) g = -0.0001 g 两者称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不一定相同。 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讨论 (1) 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