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三国演义_曹操献刀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 说欣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三国演义》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全书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献刀》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有不少人劝谏,但仍下密诏召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皇上等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摆宴席,遍请公卿,曰:“……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国相,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接下来的情节即为节选内容——曹操献刀。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跋扈() 2.骁骑() 3.酌酒()
4.暗忖) 5.掣刀() 6.惶遽()
7.社稷() 8.鞍辔() 9.沽酒()
(二)多音字
1.弄 2.间
3.牟 4.觑
5.屏 6.宿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辨析词语
1.形迹 行迹
例句 昨日凌晨1时30分许,两名形迹可疑的男子,出现在派出所的监控摄像头下,几名值班民警合计后,决定一边让便衣在两名男子出没的地方加强巡逻,一边继续在监控器内观察两人的行迹。 辨析 形迹: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行迹:行动的踪迹。
2.隐讳 隐晦
例句 (1)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
(2)今天下晚自习时,同桌说的话太隐晦,搞得我一头雾水。 辨析 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隐晦:(意思)不明显。 四、古今异义
1.如有驱使
古义:使唤 今义:驱赶
2.此吾所以哭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
3.卓遂令遍行文书
古义:公文,文告 今义:文秘人员
4.老母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丈夫的配偶
五、一词多义
1.间
2.因
3.恨
4.顾
5.适
6.而
7.负
8.发
六、词类活用
1.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2.卓然其说 意动用法,以……为正确
3.策马便行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赶
七、文言句式
1.王允设宴后堂(状语后置)
2.恐董卓见疑 (被动句)
3.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判断句)
4.悬之都门 (省略句)
5.丞相何在 (宾语前置)
6.孟德何为 (宾语前置)
7.将欲何往 (宾语前置)
8.感公忠义 (被动句)
9.操告以前事 (状语后置)
10.适才误耳,今何为也 (宾语前置)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等,代表作《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董卓趁机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图谋铲除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三国演义》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本文通过“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等一系列情节,刻画出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尤其是“献刀”“杀伯奢”两节,更是将曹操的诡谲多变、多疑嗜血的本性活化出来,使一个随机应变、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曹操立在了读者面前。
赏情节
1.试概括本篇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