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4-12-24约4.53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DBXXXXXXX—XXXX

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所需的作业条件要求和作业准备、田间放蜂及效果调查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92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GB/T25415航空施用农药操作准则

NY/T1533农用航空器喷施技术作业规程

NY/T3213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NY/T3542.1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规程第1部分:水稻田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作业条件

4.1植保无人机

释放赤眼蜂作业采用的植保无人机应符合NY/T3213要求,同时还应具备赤眼蜂释放器释放点经纬度规划、全程自主释放、释放状态即时回传、释放故障自动报警、故障断点接续投放、释放点存储可回溯等必备功能。

4.2赤眼蜂释放器

赤眼蜂释放器宜采用单层球形或其他适于植保无人机作业的形状结构;材质应为全生物降解树脂,不应分离、破碎;能够自然漂浮于稻田水面,有效防止水浸湿赤眼蜂释放器内的赤眼蜂蜂卡;赤眼蜂能正常羽化出蜂。

4.3赤眼蜂

4.3.1赤眼蜂种类

应选用稻螟赤眼蜂。

2

DBXXXXXXX—XXXX

4.3.2放蜂数量

根据田间二化螟成虫量确定放蜂数量。具体放蜂数量要求见附录A。

4.3.3放蜂密度

按每亩5个赤眼蜂释放器的密度进行田间放蜂。具体释放点分布要求见附录B。

5作业准备

5.1放蜂时间

应按照GB/T15792要求监测田间水稻二化螟成虫量,并预测出产卵始盛期。宜在二化螟成蛾产卵始盛期前3d开始放蜂。

5.2蜂卡准备

5.2.1质量检验

5.2.1.1检验项目

在放蜂作业前,应通过检验稻螟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雌蜂百分比、畸形蜂率判定赤眼蜂蜂卡质量。

5.2.1.2抽样方法

将各批次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蜂卡混匀后,随机抽取30cm2的赤眼蜂蜂卡,标记为样本F。在样本F中随机抽取10个0.3cm2的赤眼蜂蜂卡,分别装入试管中,标记为F1、F2……F10,将F样本加温保湿使其羽化,羽化结束后,利用解剖镜检查米蛾卵数、寄生卵数、羽化数、雌蜂数、雄蜂数、畸形蜂数。

5.2.1.3计算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

5.2.1.4质量判定

按附录D的要求判定稻螟赤眼蜂蜂卡质量等级。应选用质量等级三级以上(含三级)的赤眼蜂蜂卡。

5.2.2安全运输

运输途中宜控制稻螟赤眼蜂蜂卡处于温度18℃~26℃,相对湿度50%~70%环境内,并做遮光、防雨处理。

6田间放蜂

植保无人机田间放蜂作业高度宜控制在10m~15m。宜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风速低于2m/s)上午或下午进行,避开中午日光暴晒时间段。放蜂后3d内不宜出现大风、大雨天气。放蜂前后7天内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7效果调查

3

DBXXXXXXX—XXXX

7.1作业质量

在放蜂作业完成后的第2d应通过测定漂移率来确定作业质量。具体测算方法见附录E。

7.2防治效果

7.2.1寄生效果

放蜂作业后,应及时检查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情况。具体测算方法见附录F。

7.2.2控害效果

在水稻乳熟期调查水稻植株被害情况,并计算虫伤株防效、白穗防效。具体方法见附录G。

4

DBXXXXXXX—XXXX

附录A

(规范性)

放蜂数量

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具体数量要求见表A.1。

表A.1放蜂数量要求

每亩二化螟成虫量

(头)

稻螟赤眼蜂每亩放蜂量(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一次放蜂后5d~8d)

第三次

(第二次放蜂后5d~8d)

<120

10000~15000

10000~15000

120~180

15001~20000

15001~20000

180

20001~25000

20001~25000

20001~25000

5

DBXXX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植保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释放点分布

采用平行线法设计,沿田垅方向做直线规划,每15m设一释放点,释放行距为10m,初始释放点距田边5m。释放点分布见图B.1。

图B.1释放点分布示意图

6

DBXXXXXXX—XXXX

附录C

(规范性)

稻螟赤眼蜂质量检验计算方法

C.1寄生率

分别检测F1、F2……F10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