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设计变更说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安)邵(阳)国家重点公路湖南衡阳至邵阳高速公路
K100+150~+280处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变更说明
一、设计变更由来
按衡邵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及中交一公院华南分院要求,我岩土分院项目组于2008年8月5日提交了《衡邵高速公路K100+150~K100+280处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业主评审研究,于2008年8月14日回复意见函(衡邵司函【2008】27号),拟同意采用削方减载+挡墙+排水工程的治理方案。项目组于8月31日向衡邵公司提交了《衡邵高速公路K100+150~K100+280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以下简称原滑坡设计)。
2010年5月18日我岩土分院接到衡邵高速公路设计代表组反映后,我院派专人及请专家赶赴现场查看K100+150~k100+250处滑坡现状及深挖路堑存在的开挖坍塌等问题。经5月19日、6月24日现场查勘走访,认为:
1、该段滑坡路段地处K100+020~k100+430深挖路堑,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土质特殊,松软,排水不畅,抗剪性差,是滑坡、坍滑、溜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地的多雨气候和施工开挖影响直接导致滑坡体变形加剧、堑坡病害多发。
2、提交原滑坡设计近两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至今未能按设计方案来实施治理,不符合滑坡“治早、治小”的防治原则,特别是现场施工至今未实施堑坡从上而下分级开挖、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再开挖下一级的施工顺序,直接从坡脚开挖,致使坡脚失去支撑,变形加剧,不当的施工工序使滑坡灾害出现了新滑动、新变形、新发展,并导致坡堑坡病害多发。
3、目前,堑坡病害在K100+020~k100+430深挖路堑左右坡普遍发生,特别是滑坡左侧滑坡滑动变形已向两端发展变形。其中K100+065~K100+150发生变形松动,坡体后出现自2008年以来的新拉张裂缝;K100+280~K100+400范围内出现了整体滑坡,滑体上裂隙遍布,坡体呈散体状,并有向后继续发展的趋势。
现场查勘后,经与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沟通交流,认为该段堑坡病害和滑坡的新滑动、新变形、新发展严重威胁公路工程安全,影响施工进度及全线如期通车目标的实现。项目组根据现场新情况对原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优化、细化和完善,提出设计变更相关文件。
二、设计变更概况
1、整体方案为在工程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根据目前地貌现状及地质出露情况按最小开挖量和最小占地原则布置。治理范围包括K100+020~k100+430深挖路堑左右堑坡病害和滑坡灾害。
2、病害整治工程按新的施工图实施,施工应遵循逐级刷坡、从上至下,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的原则,并增设坡面整理、夯填裂缝、平台铺砌。
3、鉴于当地气候湿润多雨、现场土质松软加之雨水浸泡影响,仰斜排水孔的工程作用是重要的,在滑坡外围增设截水沟,在边坡平台上增设排水沟,并与滑坡渗沟及路基排水系统相协调。
4、由于本工程是地质灾害抢险工程,设计和施工应本着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原则进行。
三、工程设计
左侧堑坡
1、K100+020~K100+040段为浆砌片石护坡。
2、K100+040~K100+190段为预应力锚索、锚杆、微型桩及浆砌片石坡面防护、
3、K100+190~K100+262滑坡段为13根截面为2m×3m的锚索抗滑桩及桩板墙、桩间采用M10浆砌片石挡墙,在滑坡体上布置20根Ф300微型桩,端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格梁连接。
4、K100+262~K100+406段为预应力锚索、微型桩及浆砌片石坡面防护。
5、K100+406~K100+421段为浆砌片石坡面防护,基础为片石砼挡墙和微型桩。
右侧堑坡
1、K100+030~K100+100段为浆砌片石坡面防护。
2、K100+100~K100+290段为预应力锚索、微型桩及浆砌片石坡面防护。
3、K100+290~K100+376段为浆砌片石坡面防护。
4、K100+376~K100+412段设计为为浆砌片石坡面防护,基础为片石砼挡墙和微型桩。
填石渗沟
由于滑坡体土体前部、中部大部饱水,在滑坡体上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横向和纵向填石渗沟对于滑坡体饱水土体的疏干非常重要,但饱水土体人员和机具下陷都无法进入,渗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着实施施工。
截排水沟
在坡体周围设置截水沟,在刷方平台及桩后平台设置平台排水沟。
仰斜排水孔
在左侧一级边坡共设置两排仰斜排水孔,在右侧一级边坡设置一排仰斜排水孔。
夯填裂缝和植草绿化
对堑坡两侧和滑坡的所有张拉裂缝用灰土夯填。分层填筑,分层夯实,防止地表水灌入,每层回填厚度50cm。
考虑高速公路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可能位置设计了植草绿化。
四、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应严格按堑坡从上而下分级开挖、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再开挖下一级的施工顺序。开挖好的坡面要立即支挡防护封闭,防止风化和侧向卸载造成坡体坍塌。
夯填裂缝――截排水沟、填石渗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