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调研报告2015年调研报告大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调研报告2015年调研报告大全
一、塌陷区基本情况
坑矿区位于XX市XX旗宝日希勒镇北1公里,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发,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该矿为我旗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做出过贡献。但由于过去对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最多时有小煤窑400多个,且矿产开发技术落后、采矿设备简陋和粗话的经营方式,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产生了严重的采空区地面塌陷,采矿区曾出现了两千多个沉陷坑,致使矿区草原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粉尘污染、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给当地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到2002年,根据国发文件要求宝日希勒矿区内的小煤窑逐渐全部关闭。
2002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栏目以“褐色的山岗”、“乱采乱挖吞噬草原”、“美丽风姿荡然无存、小煤窑吞噬大草原”为题对宝日希勒闭坑区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光明日报、南方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各大报纸、新闻单位对此作了大量的评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市旗两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恢复治理工作,经多方努力,宝日希勒闭坑矿区在《XX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中被列为近期治理46个重点矿区之一。
二、塌陷区已完成治理情况
宝日希勒塌陷区治理工作早在2003年就已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标是通过采取塌陷坑回填;治理区整平、覆土;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以恢复矿区原有地形、地貌景观;消除闭坑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植被,改善矿区生态环境;通过治理使矿区废弃的土地得到重新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自2003年起国家及自治区拨付治理资金,开始对宝日希勒闭坑矿区进行了恢复治理。截止2012年,已完成了五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32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920万元,自治区资金2400万元。治理面积12.1 km2,其中一期工程,2003年中央财政补助200万元,治理面积0.456平方公里;二期治理工程,2005年自治区财政补助200万元,治理面积 0.41平方公里;三期治理工程,2006年自治区财政补助200万元,治理面积0.275平方公里;四期治理工程,2008年自治区财政补助20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220万元,共计2220万元,治理面积5.6平方公里;五期治理工程,2011年国家财政补助3500万元,治理面积5.32平方公里,2013年5月已全部通过自区治验收。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现已达到天然草牧场标准,不仅消除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还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经测算年增加牲畜饲草1350吨,草牧场每年产生直接效益约在90万元。
由于治理后的现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自治区验收专家组、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学者专程到实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座谈会上专家学者提出将我旗治理项目做为样板进行推广;社会各界媒体记者也对治理项目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报道。五期治理工程为我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收尾工程情况
几年来,通过五期的治理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12.1平方公里,但还有一部分塌陷区未治理完成。经专业队伍实地调查测量,有267个塌陷坑,深度在1-18m不等,面积3.85km2。2012年初宝日希勒矿区(收尾工程)做为重点治理项目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进行申报。
加之,近两年宝日希勒矿区塌陷坑受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和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在网络上更是以“因无序采矿出现上千沉陷坑”、“草原天坑”等标题的失实片面报道,宝日希勒矿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尽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网络媒体失实的负面报道,市、旗两级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强力推进沉陷区治理。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该项目,将该治理项目列为2013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并积极请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同时,市、旗两级政府,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多次赴自治区政府、国土厅进行汇报衔接,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承诺。市政府在缺乏治理资金的情况下于2013年6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确定由企业先行垫资实施,后由自治区、市、旗三级政府筹措经费支付,确定治理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指导、旗政府具体实施。
我旗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分管旗长为组长的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了《宝日希勒矿区(收尾工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并委托招标代理公司对治理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投标。该项目治理资金为3500万元,其中:自治区承诺补助1500万元,市政府安排1000万元、旗政府配套500 万元、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赞助500万元。目前,除自治区承诺补助资金1500万元以外其他资金已到位。
该项目于2013年7月12日正式开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