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概要-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季养生概要 气候与人体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气候的重要性素问·离和真邪论:”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改正,绝人长命”.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有两个季气,每节气分三候(24节气---72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善天养生者要学习掌握它,方能健康长寿. ---是指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季节养生的原则 《素问》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对策---1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 秋天---气候由热转寒,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 对策---1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2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秋天宜“冻”。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天有所变,人有所应,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对人的新陈代谢有一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 八个节气。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对人体影响十分重要。故要注意交节变化,慎避虚邪。 四季睡眠时间和子午觉 睡眠时间要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 1春季万物萌发,要入夜即睡,适当早起。 2夏季阳气旺盛要稍晚入睡,适当早起。 3秋季阳气收敛,要早睡,在鸡鸣时起床。 4冬季阳气内藏,要早睡晚起,最好是太阳出来后起床。 每日午饭后,应有睡午觉的习惯。中医十分重视“子午觉”,子时是夜间23点至凌晨1点,午时是白天11点至13点。这两个时辰是阴阳交接,有利于平衡适合于休息。 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 春三月(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种子发芽,植物吐翠\蛰虫苏醒。 立春--春天开始,万物复苏 雨水--春风吹遍,冰雪融化,雨水多“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动物冬眠苏醒 春分--南北半球昼夜相等 清明--气候清爽温暖,植物发枝芽(插杨柳\踏青\祭扫) 谷雨--雨生百谷“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春对应木\对应肝,胆(肝主疏泄\肝藏血) A精神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对策---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于自然万物要“生而勿杀,于而勿夺,赏而不罚。 1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被古代帝王视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内容之一。 2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 对策---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B起居调养 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故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说,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 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懒思眠的状态,以助生阳之气升发。 春季气候,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 对策---春天不宜顿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 《千金要方》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 《老老恒言》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C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 对策---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 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春时木旺,与肝相应,肝木不及固当用补,然肝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