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针“对穴”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3-11-27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针“对穴”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失眠是指在发蒙、入睡或睡眠中醒来后不能再次入睡的情况,或者是在夜间醒来并难以入眠。失眠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2019年,一项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显示,失眠已经成为中国人最担心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与心脾两虚密切相关。心脾两虚型失眠是中医学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以失眠为主要表现,伴有食欲减少、疲乏无力、懒言少语、四肢乏力等症状。目前,采用中医针灸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失眠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电针疗法作为传统针灸疗法的改良和发展,具有针刺刺激力度精确、针刺时间精确、穴位选择精确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对穴”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该治疗方案是否可用于失眠的临床治疗,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符合心脾两虚型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招募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共10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接受电针“对穴”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试验组:电针“对穴”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电针治疗选择“神阙”、“心俞”、“脾俞”、“足三里”、“肝俞”、“胆俞”、“督脉”穴位,电针刺入深度为1.0~1.5cm,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心理疗法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一般心理疗法,包括情感调节和自我疏导等。 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安神药物治疗和一般心理疗法。 研究周期为8周,疗效评估主要通过医学指标和患者自评量表综合评定。 3.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比较,可以证明电针“对穴”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组在治疗后的失眠症状改善度、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方面,将显著优于对照组。通过本研究的定量分析,为临床中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