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2017学年(上)厦门市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发布:2018-10-04约9.7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2017 学年(上)厦门市七年级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三个部分,共 23 题;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 积累与运用(20 分) (一)语言积累(12 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2 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1 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分)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 分) (4)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 分) (5)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 分) (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 分) (7)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1 分) (8)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 分)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0)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却感动了无数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后,共 话今宵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二)语言运用(8 分)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8 分) 写作首先要对生活充满兴趣,什么都想看看。看了,还得【甲】(练习 温习),记着,回想起来还异常【乙】(明朗 明显),美丽的文字时刻在心中酝酿着,要用时即可方便地移到纸上。而一个队周围事物不是满腔热chén( ),而是麻木不仁的人,笔下翻来 fù( )去的只有干瘪的辞藻。作者的情感与思索,被精心编织在作品中,谱成一首美妙的音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 分) ①满腔热 chén( )②翻来fù( )去 ③酝酿(A.niàngB.liàng) ④麻木不仁(A.réng B.rén)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2 分) (3)划线句子是个病句,请写出正确的句子。(2 分)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 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是描写乡愁的绝妙之作。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表面了不断向前发展的总趋势。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4.展开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要求:不少于 30 字)(3 分) (二)名著阅读(5 分) 5.下列关于《西游记》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儒释道家学说在《西游记》中都有所体现,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B.《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取经师徒,还是各路妖魔,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C.《西游记》故事情节引人人胜,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D.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是观音菩萨因其保护唐僧取经需要而赐的。 6.阅读选段,说说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铁扇公主)为嫂嫂? 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借芭蕉扇给孙悟空?(3 分)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 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 ——节选自《西游记·唐三藏受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9 分) 【材料一】有关机构公布的某市国民阅读指标数据 国民阅读率指标(指的是有一定阅读行为的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率) 【材料二】名人谈读书 A.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B.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