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二章知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知觉概述
1.1感觉与知觉
感觉(sensation):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知觉(perception):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大脑里的综合反映。
1.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事物的属性 感官 脑中的反映 大脑加工 感觉 个别属性 单一 直接反映 无 知觉 多种属性 单个或多个 综合反映 有 1.3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1.4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理解性
选择性
恒常性
1.5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Warren等(1970年)的音素恢复实验就证明了该观点。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2知觉加工
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 top-down processing )或概念驱动的加工( 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对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的加工。
3 知觉理论
3.1传统的构造心理学派
知觉由多种感觉单元构成,因此,知觉分析的基本元素是各种感觉器官。
知觉研究就是找到构成某种类型知觉的各种感觉成分。
2.2格式塔学派
代表人物:Wertheimer、Kolher、Koffka。
主要观点:知觉按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知觉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主要研究问题:
图形完形(Goodness or Praagnanz)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图形组织原则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知觉恒常性
图形完形
知觉的一个最基本倾向是向简单的、对称的整体的方向进行图形组织。这种趋势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描述就是完形。
完形在物理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Kohler是学习物理学的,因此,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对完形的描述。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过程存在一种自动的倾向:把物体组织在一起,从而区分出图象和背景。
如果图象是完整的、连续的,它会凸现在背景之前;如果图象和背景共享轮廓,那么,轮廓通常被知觉为图象的轮廓。
在一个复杂图形中,只有一种知觉组织结构是主导的,并且这种主导的组织结构必然要呈现出来,其余部分就成了图形的背景。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作者:Navon(1977)
实验材料:由小的字母H、S和长方形组成的大的字母H、S和长方形。
实验程序: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关系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整体加工先于局部加工。
进一步研究:Navon(1977)
实验条件:注意整体与注意局部
实验程序:
实验结果:
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指当远端物体的近端刺激改变时,我们对物体的知觉仍维持不变。
2.3概率机能主义(Probabilistic functionalism)
提出者:Egon Brunswik
知觉的透镜模型
( The lens model of perception )
主要观点:
感觉器官中的刺激模式(如视网膜像)是近端变量(proximal variables),外部世界中的事物和对象的真实特性是远端变量(distal variables)。
知觉所依据的不是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刺激模式,而是外部世界中事物和对象的真实特性。
知觉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两种变量转换的基础。
近端刺激只能提供线索,不能对远端刺激提供完善的描述。
人们必须根据近端刺激提供的线索,提取过去经验中的有关信息,作出关于外界物体性质的假设。
知觉者必须对外界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组合,并赋予一定的权重。
相关系数值表示了线索的生态学效度。
线索的生态学效度仅仅表明该线索可能具备的可利用性,并不表示知觉过程是否真正使用它。
只有线索被利用才具备了机能效度。
2.4知觉的建构理论( Empiricism, Constuctive)
Helmholtz将经验主义引入实验心理学。
主要观点:知觉是一个间接的、建构性的、推理过程。
实验发现:
知觉不单单取决于输入的刺激,与注意的选择有关;
动机影响知觉。
建构理论——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英国心理学家Richard Gregory提出,感觉器官接收的信号触发神经活动。适当的知识与这些神经活动相结合,产生了心理变化。以这些心理变化为基础,形成了假设,对外部世界将要出现的事件进行预期,这就是觉察过程。
2.5直接知觉理论——知觉的刺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