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讲 授 提 纲 一 、儒家及特点 二、孔子及思想 三 、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四 、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年。其先祖本是宋国的贵族,因宋国内乱逃到鲁国。其父叔梁纥,生有九女一男。男孩名叫伯尼,有残疾,是个跛子。故而叔梁纥又向颜氏女求婚,不满20岁的颜征自愿嫁给他为妾。但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根据当时的礼仪,男子超过64岁就不能再娶。故而世人称他们的结合为“野合”。 二人结婚后,征在很快怀孕,二人盼子心切,便到曲阜东南的尼山去向山神求子 。回来时到附近一个山洞中休息,不料儿子降生了。于是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丘刚刚3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他到自己的娘家阙(que)里居住,生活相当艰苦。因此他说“吾少也贱。”(《论语》)他20岁之后当过季氏的家臣,有一段时间负责管理牛羊,名为“乘田”;还曾作过管仓库的“委吏”。 后来又干一种叫作“儒”的职业,即按周礼给贵族办丧事,渐渐以通晓礼义闻名,到30岁左右时开始招收弟子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因为他曾以“儒”为职业,于是他所创立的学派就被称为“儒家”。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在鲁从政:五十至五十五岁时是政治上的得意期。中都宰、司寇、诛少正卯、夹谷之会、隳(hui)三都。孔子去鲁。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谈话及答弟子问等记录下来,东汉的著名学者郑玄将其编辑成书,这就是儒家的著名经典《论语》。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从字面上讲,“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将它变为一个道德范畴,认为“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 其二是说要有宽容忠恕精神: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希望有所建树,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就要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心愿,要想法成全别人,这就叫”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三是说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论语.雍也》)即反对竭泽而渔,反对过分的压迫剥削,并提倡适当给人们以救济。(苛政猛于虎) 其四是说“克己复礼为仁”,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礼而奋斗。这一方面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和社会上所有的人一切按周礼的要求办事,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而言,反对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变法革新。 孔子认为,当“仁”与“生”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出“仁”的主张,这是“人”的发现。他第一次把“人”从“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放到人类社会中来对待,也可以这是从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表现。 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3)“中庸” 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