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doc

发布:2017-01-04约4.4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领导管理科学新论》的社会背景、学术创新及重要特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 李鑫生 作为一门科学,其学说构成必须是准确而科学的,这是学科得以成立的基础。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学术创新是新理论的生命和灵魂,同时也是理论的根本立足之点。领导管理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具有宏观上的战略性,也具有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性,它有着理论上的震撼力,也有着艺术的感染力。《领导管理科学新论》(以下称《新论》)的主旨就是就是在上述大前提下,构架新的领导管理科学理论体系。 下面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是《新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是《新论》的主要学术创新 三是《新论》的重要特点 一、《领导管理科学新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经过30年之改革开放,中国的情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之同时,改革早就过了“摸索”阶段,开始从混乱的非均衡状态向理性的均衡状态发展,开始从短期的“摸索”向长远的“治理”方向转变,开始从模糊状态向“科学量化”的方向过渡,开始从短期效益向长期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开始从偶然机会碰撞到必然规律探索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渐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急需理论总结和理论战略研究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科学管理新论》应运而生。它所体现的不再是过去的意识形态,而是在新时代综合了世界各国实践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后的理论总结。中国模式之成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需要理性抽象和总结。如果没有这种类似的理论总结,就无法揭示中国成功的秘密,而我们自己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成功,进而就无法设定长远的国家方略,更无法在理论和精神上产生对别国的吸引力,也无法增进我们对自己制度的认同感和信服感。这就是当前中国为什么迫切需要宏观理论和大战略的原因。我国的一些理论精英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总结自身模式的严重滞后,也曾提出过许多好的理论设想,但是成规模的不多,形成完整理论著作者更是凤毛麟角。正是在这样一种国内外急需中国新理论的时候,《新论》得以问世,并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其实,这部著作之前,在2008年出版的作者的《消费通论》中,领导管理新论的主旨思想基本形成。当然这部著作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年6月在济南围绕这部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第二年5月又在北京召开了关于这部书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不仅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财经大学等许多诸多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而且美国和韩国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了言。事后,美国休斯敦大学邀请作者到该大学进行了四次演讲和四次专题研讨会,并得到高度评价和肯定,在美国学界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消息灵通的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得知此消息后,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出版这部著作的英文版。该书在英国出版后,立即在英美等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西方学者认为:《消费通论》中的领导管理思想这是真正的中国自己的领导管理理论,它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成功的经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又运用了两年时间,全面拓展了《消费通论》中的领导管理思想,形成现在的110万字的《领导管理科学新论》。 二、《领导管理科学新论》的主要学术创新 该书有许多学术创新,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赋予领导管理科学的学科新义 《新论》认为领导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由一系列的领导管理理论、领导管理原则、领导管理形式、领导管理方法、领导管理制度等组成,是领导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领导管理科学来源于社会的领导管理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如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活动中积累和总结出一系列的领导管理经验和领导管理概念。 该学科应该这样定义:领导管理科学是人类三大消费过程有组织、计划、有行为目的、系统活动的领导管理科学,它是以领导管理实践为主线,对领导管理现象、领导管理主体、领导管理客体、领导管理环境、领导管理资源、领导管理行为、领导管理过程、领导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具体还包括领导管理知识技能体系、领导管理组织、决策、政策、策略、法律、法令、规章、章程、纪律体系,规划体系、领导管理体制与机制体系、领导管理主体相关体系、领导管理素质体系、领导管理智慧谋略体系、领导管理行为科学与艺术体系等等。总之,领导管理科学是对领导管理过程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门学科。 2、揭示了领导与管理动态互补“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他出版的《管理实务》从行为方式,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溶性和交叉性。领导与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是互补的。领导职能关注的主要是组织活动方向的正确性及其价值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