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汾断陷盆地孤峰山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pdf

发布:2018-08-10约3.54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V01.57No.4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爹;71冀嚣霄 Julv2Ol l 临汾断陷盆地孤峰山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 和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齐明,徐鸿博,张竞雄,罗金海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表明该花岗闪长岩由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对岩石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 减薄与破坏作用的峰期时间基本一致。部分锆石含有2590.9Ma的内核,反映该地区在太古宙晚期发生过相应的构 造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孤峰山花岗闪长岩是华北地块早白垩世峰期伸展作用期间的产物,华北地块 早白垩世期间的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向西影响到了太行山以西的临汾断陷盆地一带。 关键词:临汾断陷盆地;孤峰山;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 华北地块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是地 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也有一些研究(杨德彬等, 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华北东部地区早古生代的岩 2004;王冬艳等,2005;罗照华等,2006;许文良等, 石圈厚度比新生代的岩石圈厚度厚近100km et (Menziesa1.,1993;邓晋福等,1994)。华北地块带中生代侵入岩出露较少,目前对该地区中生代岩 岩石圈的减薄与破坏作用可能起始于150~140Ma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的机制与时限研究还相对比较 (翟明国等。2003)或中侏罗世(约160Ma)(付明希薄弱。许文良等(2009b)通过对太行山南段符山高 等,2004),减薄过程经历了早中生代岩石圈结构的镁闪长岩的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破坏并未涉及到中 深部调整和底侵作用、中晚侏罗世的断块差异隆升 部带。在山西西南部临汾断陷盆地中部,汾河地堑 和火山喷发、早白垩世的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 中的断块作用在万荣县南部形成了一个相对高差 300m的断块山(孤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 (邵济安等,2004),峰期减薄作用可能发生于早白 垩世(吴福元等,1999,2003;翟明国等,2003,2004;构成(图I)。l:20万运城幅地质图-根据区域对 许文良等,2004)。华北地块东部广泛发育与中生比资料将孤峰山岩体标定为燕山期(弦:),l:400 代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密切相关的变质核杂岩、 万《中国地质图》(程裕淇等,2004)将此花岗闪长岩 原始裂陷盆地群和火山岩,由此导致目前对华北地 标定为侏罗纪(弦:),这个时间明显早于华北地块 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华北 东部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的峰期时间(早白垩 地块东部地区(邓晋福等,1994;胡受奚等,1994;吴世)。本文对孤峰山花岗闪长岩进行地球化学和同 福元等,2003;周立宏等,2003;翟明国等,2003,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确定其成因与形成时代,为大 2004;付明希等,2004;张宏福等,2005;段秋梁等, 兴安岭一太行山带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提 2007;李忠等,2007;刘俊来等,2008)。虽然地学界 供新的证据,并结合前人对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 对华北地块中部带(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线)的中 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的研究成果,探讨其与华北克 注:本文为国家摹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地质科学研究培训项目(编号XDCX09JD6)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明·18;改回日期:20lOm3-13:责任编辑:章雨旭。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研究。Em丑il:luojh@nwu.edu.cn。 万方数据 地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