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学论文-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宏观经济学论文: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经济
关于宏观经济学论文: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内部与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我们常说,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用这把剑的时候需要十分的谨慎小心,才能彰显其能。文中以宏观经济学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由于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视角,前人可供参考的研究并不多,而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若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利用货币政策等方式调控国民调控国民经济。其目的在于稳定国内的物价、确保相应的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货币政策不断在变化,但是其均是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学与货币政策的界定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也叫作收入理论或者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为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其内涵就为利用总体性统计的概念,如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消费等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1)界定
货币政策,界定货币政策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来看。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控制、调节信用量、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以及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的规定和一切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措施。
(2)目标
第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考虑的内容单纯为央行实际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其特点包括相關性、可测性、相应可控性。操作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近期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央行通过有关工具能够实现目标变量的控制的目标。
第二,中介目标。中介目标考虑的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汇率等。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远期目标。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可达到的操作目标由较远的距离,接近于最终目标。
第三,最终目标(政策目标)。最终目标就是央行、政府最想要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的目标。从最终目标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最终目标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国内外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对国内经济变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具有了有效性。这种理论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了货币政策是否影响经济支出、是否和产出关系稳定、是否能够良好控制货币等。
也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种意义上的内涵。他们认为,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意义层面展开研究。这种观点提出,货币政策是与国民总收入、总需求之间紧密相关的。从这种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虽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定义和理解范畴众说纷纭。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提取如下共性:
(1)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性变量(如稳定物价、经济增长)等实际产生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对国内经济运行作用力的大小。
(2)央行、政府、有关机构是否适时利用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控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存在一种工具与目的的关系,那么,我们以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处笔者从整体宏观经济特点入手,从4个具有典型代表事件的时间段分别分析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阶段:金融危机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1998-2002)年。从整体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国际环境不佳,也造成我国经济下滑。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1)大幅降低利率(5次),存款利率由5.66%降至2.24%,贷款利率从8.66%降至6.38,还一并调整了利率结构;(2)强化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扩展交易工具。政策(1)极大的、快速的提高了有效需求,刺激国民进行投资和消费,带给国民长期无间稳定的良好预期,进而起到了降低经济波动的作用。政策(2)灵活的、良好的操作公开市场,为公开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内社会需求良好扩大、消费、投资明显提高,公开市场发展明显增速。
第二阶段:防止经济过热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3-2007)年。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国内经济涨势迅速。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防止经济过热,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为--利率市场化。通过提升商业银行、信用社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