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源碎屑岩中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的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体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卷 第 期
57 3 Vol.57 No.3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2011年 5月 Ma 2011
y
陆源碎屑岩中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
的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体系
梅冥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内容提要: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
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
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的新陈代谢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多年来认为碳酸盐叠层石
是“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的理念,促使沉积学家们在碎屑岩中寻找微生物席的生命活动留下的痕迹。随着对
早年描述的一些可疑的遗迹化石的重新解释,产生了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新概念;也随着现代和化石记录中更多的与
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在碎屑岩中的发现,从而出现了将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crobialinduced
sedimentarstructure;简称为 MISS构造)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新认识;在强调了包含一个较宽泛的物理、化
y
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还被进一步归为微生物席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和成岩过程几
个大类。成因类型的挖掘和分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的碎屑岩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关键词:成因类型;分类体系;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碎屑岩沉积
微生物,最为简单的定义是所有显微级别的生 现代生物膜的底层是岩石表面以及深裂缝和深裂
物,总体上被认为包括了细菌(包括蓝细菌)、菌类、 隙、土壤、湖泊环境中的沉积颗粒体系、河边和海洋
小型藻类和原生动物( , )。微生 环境,而且它们还发生在从极地地区的冰盖内部到
Brocketal.1994
物,以其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和在地球上无所不在、无 深海热水水道的壁上,生物膜因此是很普遍的,具有
与伦比的巨大生物量( , ; 附带条件即生态条件的微生物膜最终会形成从生物
NewmanandBanfield2002
, ),曾经被认为是“生物 膜到生物席的序列;大多数成功扩展生物膜的是蓝
WarrenandKauffman 2003
学中沉睡的巨人”( , )。基于很多原因, 细菌,这是因为蓝细菌在太阳光可以照着的沉积物
Woese1998
微生物是很重要的,完全付出是它们的责任,而且微 表面具有巨大的形态多样性变化以及生物稳化作用
生物间接地或直接地承担了我们呼吸所需的几乎所 的能力( , )。与厌氧光合生物、厌氧和需
Gerdes1993
有的氧气;氧气是光合作用期间所产生的,光合作用 氧化能生物、有机和无机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等结
产生氧气可以写成一个反应式即:CO +H 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