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三讲·美学的哲学意味朱立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30s’ “人生的艺术化” 人诗意地栖居 三、体味生命意蕴 轰轰烈烈的伟业、成仁取义的壮举、超群绝伦的 行为、高蹈深邃的思想…… 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中 在尘世中把握和流连生命 的一片真情,就是我们的精神 家园所在。 忽视了“闲心”、“闲情”对人生的价值。 要欣赏世界,必须忙里偷闲,暂时从实用世界中走出来,在审美世界中驻足,作一回“闲人”。 朱自清 《给亡妇》:“我们想告诉你, 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 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 谦,好好儿放心安睡罢,你。” 它是对生命本体的嗟叹和回味,是审美的,对人 的精神世界起着一种洗涤和净化的作用。 [明]归有光 《项脊轩记》: “庭有枇 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深沉的人生哀歌 所以说,对生命意蕴的追求是“在刹那间见终古, 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朱光潜 在《人间世》1935年“新年特大号”上列举了1934 年他所爱读的3本书:英语的希腊短诗选本,阮籍的 《咏怀诗》,《菜根谭》(融会儒释 道三家哲学而成的处世法)。 其中,朱先生称阮籍的《咏怀诗》 是“中国最沉痛的诗”。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阮籍 《咏怀诗》 谈到晋人的深情,人们常常引用《世说新语》中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说法: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 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 然流泪。(《言语》) 四、本色的生活 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 术化的生活。 水行山谷中, 行于其所不得不行, 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苏轼 他们的言行风采是和谐完整的,他们的生活都是艺术的生活,他们都有完美的人格。 本色的生活是人生的艺术化在现实生活中最切实 的体现。 朱自清: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至情至文:《背影》 丰子恺 “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 朱光潜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匆匆》中写道: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 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做一个“深于情者”,是美学修养的最终归宿。 朱自清 朱光潜 阮籍 [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 [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 朱自清:平整严肃 丰子恺:雍容恬静 * * 第三章 美学的哲学意味 ● 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 ● 宇宙、社会和器物中的生命意蕴 ● 体味生命意蕴 ● 本色的生活 Art Life 慢慢走, 欣赏啊! 艺术化人生 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 慧眼看世界…… 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 1930s’ “人生的艺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 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 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 王夫之像 “能兴者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振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 王夫之 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是在机器登峰造极时代,人的生活和命运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引起了西方列强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和争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王家卫执导的《重庆森林》反映了新一代的都市年青人无以复加的孤独内心和支离破碎的生活状态 水资源危机 贫 困 批判的矛头直指“工具理性” 代表人物: 马克思 · 韦伯 (Max Weber)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i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