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聊城宣传片解说词.pdf
央视聊城宣传片解说词
享有“中国江北水城”之誉的美丽的聊城,坐落于广袤的鲁西
平原上,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
的交汇点,现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
平、高唐6个县及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全市总人口566万,总面
积8715平方公里。
聊城的水资源非常丰富。黄河、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行而过;
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赵王河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聊城境
内,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流域面积在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形成了“城
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
城风貌。
在聊城的湖泊、河流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当属东昌湖
了。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
上经历代开挖而成。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水面系5平方
公里,可与杭州的西湖相媲美,民间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的
说法。
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水面明如宝镜,清如
碧玉。东昌湖的周围是广阔的草坪,常年绿意盎然,还有视野开阔
的腾龙广场、金凤广场等,景色宜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东昌湖
的水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水质之优,为全国罕见。
东昌湖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紧紧环绕着已有千年历史的聊城古
城。古城占地1平方公里,呈正方形。古城风貌保存完好,它的正
中矗立着明初修建的光岳楼。此楼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之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单位。古城内大街小巷经纬分
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仍保留
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
东昌湖的东岸又一条著名的河流蜿蜒而过,它就是明清时期非
常重要的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当时,聊城得京杭大运河水陆
交通的便利,商贾云集,沿河两岸,会馆林立,被誉为“漕挽之咽
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以都会”,成为京杭运河沿河全国九大商埠
之一。位于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陕
西客商集资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在京杭大运
河漕运兴盛时期,山陕商人接运河漕运的便利,生意非常昌盛。为
了“祀祖先连桑梓”,他们集资兴建了这组建筑群,内祀家喻户晓的
汉寿亭侯关羽。山陕会馆屋宇宏大,结构严谨,既是历史上中原人
民交往的明证,又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存。
聊城地处中原文化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城(1994年评定)。“抓把泥土是文化,村村寨寨有故事”。
黄帝葬蚩尤于寿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孙膑杀庞涓与马陵。秦朝
末年项梁在聊城击破秦朝大江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农民起义
军领袖宋景诗组织黑旗军联合黄旗军和红旗军先后三次攻打聊城。
捻军曾经攻打聊城境内的茌平县。康熙、乾隆南巡东昌。清朝末
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领袖李开芳、林凤祥及黄升才等率军先后攻打
聊城,都未能攻克,最后北伐军在聊城覆没。此外,在近代还有回
民支队在聊城开展抗日民族斗争等等。
聊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明发展史长达7000余年。从新石
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至夏朝以后
的历朝历代都在聊城留有遗迹。建安文学“三曹”之一的曹植,其
墓坐落于东阿县鱼山西侧。临清市内的舍利塔、鳌头矶、清真寺等
名胜古迹,建筑宏伟,景象壮观。闻名遐迩的武松打虎的“景阳
冈”和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就在本市阳谷境内,与济南、泰
安、曲阜、梁山形成了水浒旅游线。聊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组9处,即山陕会馆、光岳楼、曹
植墓、景阳冈龙山文化城、钞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舍利
塔”,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聊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大山
般伟岸和高度的人文景观,也涌现出灿若群星的名人志士。据史料
记载,仅明清两个时代,聊城就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
439人。名垂史册的风流人物当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也
有御敌守土的民族英雄,既有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
的文人墨客。一箭救万生的鲁仲连,妙语惊朝纲的宰相朱筵禧,计
出清乾定的名臣傅以渐,书院甲群芳的状元邓钟岳,藏书富四海的
杨以增,都因其学识和品德而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当然,还有近
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季羡林、
80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90年代领导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