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陈荣杰)第二章.道家文化.ppt

发布:2017-04-08约5.64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道家文化 (一)道家概述 (二)老子 (三)庄子 (四)老庄的影响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法自然”观念和“清静无为”的主张。 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 道家超越现实,追求个体人格自由。 第二章 道家文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1,隐士传统 2,老子玄言 3, 庄子放旷 4, 黄老之学 5,魏晋玄学 第二章 道家文化 (一)道家概述 春秋初年,周王朝衰落,学下私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不满于社会现实的隐士,“隐居放言” 。 (一)道家概述 1,隐士传统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退隐,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宗。还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 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耳,字聃 “守藏室史” (一)道家概述 2,老子玄言 老子出关 老子离开东周洛阳,西出函谷关,关 令尹喜要他写书,于是老子“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即《道德经》。 小官吏、打草鞋谋生 (一)道家概述 3,庄子放旷 鼓盆而歌 髑髅见梦 “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 田骈、环渊、慎到、接子等稷下先生,“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 (一)道家概述 4,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盛行于西汉,七十多年, 统治者压抑了扩张野心和享乐欲望,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魏晋玄学,“以无为本”,借助清谈来消解恐惧,获得超脱,——在特定的“黑铁时代”,淡薄名利,远离灾祸。 兼济与独善,庄子,游、遗世独立,提供了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和消融精神苦闷的途径。 生-死,得-失,皆自然之道。 (一)道家概述 5,魏晋玄学 “庄子的时代” ,吃药清谈、酗酒放旷。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 刘伶:“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一)道家概述 5,魏晋玄学 道家,--道教, --佛教。 身逢乱世,老子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个我的脆弱和渺小,他就目光和心灵投向茫茫天地,超越了现实存在的有限性。 (二)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天地自然:宇宙观 2,返朴归根:人生观 3,无为无知:政治观 4,守柔处弱:策略论 第二章 道家文化 (二)老子 1)道,先天地而生,世界万物的本原,派生、滋养万物。 (二)老子 1,天地自然:宇宙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 道 — 天地 — 人 (二)老子 1,天地自然:宇宙观 2)从天命神学到自然之道,理性。 天命神学:天体运行和时序变化等自然现象体现了天神的旨意,预示着人事的吉凶。 西周,重人事,讲德性;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老子否定了有意志的天,认为“道”是在“帝之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回归自然,按照纯朴自然的本性生活. 道即自然,在于人,则是所谓“德”,老子的“德”也就是体悟自然之道。 (二)老子 2,返朴归根:人生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16章) 虚、静-万物并作、复归其根。 常-明-容-公-天-道 美好的生活、合理的社会。 道家-小邦寡民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儒家-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