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话讲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界定、产生及其功能
一、界定 (广义与狭义)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3页)
关键词:上古;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并非文学创作
神话的主人公:自然神、神化了的英雄、祖先神。
主人公的特异之处:变化、神力、法术、智慧与创造(中国上古神话尤其如此)。
内容: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描述;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人们某种心情、情感的宣泄。
二、神话的产生
起源于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其他观点)
神秘感和敬畏感、甚至恐惧感。
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
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各种自然力量、自然变化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神在指挥着、主宰着(形象化、人格化),于是对之加之膜拜。神话由此产生。后来人们也把自己部族的英雄、自己的祖先加以神话,并不断地在自己的部族中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产生的条件:
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为低下,这是神话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2、神灵观念的产生,这是孕育神话的胚胎。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使原始人类能够不自觉地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话。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功能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是为了对现有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进行“合理”的解释,以维护部族集团的固有状态。(绝地天通的神话)
其次,面临强大的自然,神话可以把各个成员联系起来,成为一个部族。(精神联系纽带)。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始祖诞生神话)
情感的宣泄。如刑天断首而舞干戚。
注意:神话虽然产生于人们的幻想,但不是纯粹的心理和意识活动,而是有客观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上古神话选讲
1、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今读: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比喻坚持不懈的人。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李白)
“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
考证:
长子县 1646.8米的发鸠山
清泉 浊漳河 灵湫庙 神农炎帝
2、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读:
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争的精神,要不断地去奋斗。表达了古人想要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死若无胜负。(陶渊明《读山海经》)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贬义:自不量力。《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阐释:
杨公骥 《中国文学》
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
部族迁徙
夸父族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3、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
4、黄帝擒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大荒北经》)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