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二三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陷,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1949年至1956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的成就。 A 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文化 1956年的知识分子会议 C 外交 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D 政治 两文一会 《论十大关系》一共讲了十个问题,即: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 (2)在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 “这场反右派斗争的后果很严重,把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的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是他们和家属长期遭受委屈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本人的不幸,也是国家、民族的不幸。据统计,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余人。……半数以上失去了公职,相当多数被送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 反右倾运动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7月14日,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陈述意见。他在肯定1958年成绩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大跃进以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及其原因。7月16日,毛泽东批示将彭德怀的信印发与会全体同志。7月23日,毛泽东在大会讲话中对彭德怀等人的不同意见进行了批驳,认为是右倾的表现。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论述 其他苏联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 斯大林: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斯大林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逐步结束新经济政策、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 赫鲁晓夫: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阴影。 勃列日涅夫:超高的军费开支、失败的计划经济 戈尔巴乔夫:推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案例: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 “降下的旗帜,升起的困惑”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 过去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误区 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并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从数字看朝鲜、韩国的差距 (朝鲜、韩国历年人均GDP比较;单位:美元) 1960年:韩国??82 朝鲜253, 1970年:韩国 410,? ? 朝鲜400 1980年:韩国 1592,? ? 朝鲜700 1990年:韩国 6482,? ?朝鲜980 2000年:韩国 8840,? ??? 朝鲜130 2004年:韩国 12431,? ? 朝鲜 86 2008年: 韩国 17751,??? ?朝鲜不详 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 其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 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三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