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册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5.doc

发布:2017-04-06约9.64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阶段性测试题五 (必修一 第五单元 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衡水)“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摘自《共产党宣言》)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 B.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C.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 D.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不是暴力斗争 【答案】 A 【解析】 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把握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由于“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都失败了,所以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分析“无产阶级解放”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的关系,排除B、C两项;D项错在“不是暴力斗争”;所以选A项。 2.(2012·宁德)1848年以后,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可是发生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基本理论不科学 B.当时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社会条件 C.巴黎公社的领导们还没有真正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D.巴黎公社没有体现《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理论 【答案】 B 【解析】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缺乏推翻资本主义的基本条件。所以选B项。 3.(2012·马鞍山)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新途径”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材料既体现了它除旧又体现了布新之意,除旧即包括A项也包括B项,D项仅仅是经济政策,所以排除A、B、D三项选C项。 4.(2012·潍坊3月)列宁说:“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这种“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在苏俄具体表现为(  ) A.人民委员会      B.公社委员会 C.人民代表大会 D.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答案】 D 【解析】 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是指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苏俄与其类似的机构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5.(2012·淄博)“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据此可知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6.(2012·淄博)“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观是(  ) A.整体史观和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 D.现代史观和唯物史观 【答案】 A 【解析】 强调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整体化史观;强调阶级斗争,这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 7.(2012·深圳)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浪潮到达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答案】 C 【解析】 结合“20世纪20年代初”这一时间信息联系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导致美国出现“红色恐惧”浪潮的主要原因;A、B两项与“红色”无关,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 8.(2012·安徽模拟)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B.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C.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