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人工湿地工程改建技术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工程现状及改造原因
1.1 工程现状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水流水源,解决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某政府于2006年组织建设了某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该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但由于该项目未按照设计施工图建设施工,导致了该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处理出水不能达标。
根据我公司技术人员的多次现场踏勘,了解到该项目的特点及该项目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所在:原设计方案采用人工湿地技术作为污水处理工艺,预处理采用平流沉砂池及厌氧池,该工艺是目前省内外处理乡村污水较为成熟的工艺。
该项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场的人工湿地内没有污水进入,植物已经枯死,沉砂池内污水外流,调节池及厌氧池也未正常运行,不但不能对某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反而污染了该处的环境卫生。
根据某政府提供的某乡镇污水处理系统施工图,参照对比现场实际工程建设情况,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已建成工程构筑物平面布置与原设计施工图不符,管道走向、布置与原设计施工图不符合。
2、各已建构筑物高程与原设计施工图不符,导致污水无法进入各构筑物进行处理。例如,施工图上厌氧池池顶标高应比调节池标高高2米,但是,现场踏勘厌氧池与调节池池顶标高一致。
3、已建构筑物中没有原设计施工图上表示的选型设备。在原设计施工图上,调节池出水是通过提升泵提升进入厌氧池,实际工程中是通过自流进入厌氧池。
4、该工程缺少竣工图,因此各构筑物内实际情况,建设情况无法明确知晓。例如,厌氧池进水布置是否按照施工图设计建设,人工湿地基质选配是否按照设计选配,人工湿地进出水管布置等。
5、该工程运行维护工作欠妥,导致污水四溢,反而污染了环境。
1.2 改造原因
目前,已建成的某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完全不能够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某政府与我公司人员多次对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以期尽早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尽快使污水处理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后能达标排放。
近几年来随着贵州省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污水处理设施滞后,使产生的生活污水不能处理达标排放,导致地表水乃至地下水的水质受到污染,城乡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到地表水体中,水源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后果。兴建完善的污水处理工程是污水系统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明城乡基础设施完善的指标之一,这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人口素质,还可以增加吸引内、外资的动力。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向下游排放,不但能降低污染负荷,还能为城乡综合治理创造条件。
因此,经过我公司针对某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技术讨论,对该系统提出技术改造方案,使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的一级A标标准。
二、设计依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96;
(2)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18918—2002;
(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6)
(7))))))CJJ31-89)
三、设计思想及主要原则
根据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应尽量利用现有构筑物,减少改造工程投资。
节约建设、运行成本,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的源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优先选用工程造价低、运行费用少、低能耗或无能耗、操作管理简单、维护方便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且出水质稳定可靠。
四、改造内容
设计范围:贵州某乡镇污水处理系统改造设计
承担污水处理站的改造设计,内容包括: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平面布置,污水处理站所需的构筑物改造以及相应的工艺设施,工艺管道、设备选型等。
本设计不包括污水站内的道路、围墙、通信、消防、绿化及污水站外的给排水。
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可按环保局的有关规定处理。
结合贵州某的实际情况,沉砂池依旧作为一级处理工艺,采用水解酸化作为一级强化预处理工艺,因此改造方案采用“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工艺进行处理,利用原有构筑物加以改造。
1、更换原有粗格栅及细格栅,去除大的悬浮物,降低进水SS浓度。
2、复核沉砂池水力参数,调整现有沉砂池。
3、利用原有调节池和厌氧池改造为水解池。
4、根据实际构筑物布置情况,改造工艺管道。
5、重新选配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人工湿地植物。
五、工艺简介
5.1 水解—酸化工艺
水解-酸化工艺可以从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的分析得出,在水解和酸化阶段,主要微生物为水解菌和产酸菌,他们均为兼性细菌,利用水解菌和产酸菌,将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水解酸化处理过程不需要曝气但又不尽对厌氧,它不以产甲烷为目标,仅是厌氧处理的中间过程。与完全厌氧工艺相比,有如下特点:
(1)难降解的有机废水经水解-酸化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