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管理综述修改稿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游客管理综述
摘要: 近些年来,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层出不穷。笔者通过整理相关不同类型的游客管理文献资料,加以研究、分析,得出游客管理研究多涉及游客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方法等。希望借此促进游客管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游客管理、管理理论、管理经验
游客管理的概念、目的及原则
1、游客管理的概念
对游客管理的定义,争议甚多,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张文等人认为,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1]
郭红艳认为,游客管理指景区经营管理者以游客为管理对象,对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以保证景区内的旅游活动能长期稳定的发展。[2]
颜红提到,游客管理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者使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游客体验与游客责任管理,实现游客满意与目的地满意的过程。[3]
郝艳丽等人认为,游客管理是旅游管理部门或企业为了降低游客对目的地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对游客行为的调控及为游客服务的各种合法管理手段和管理计划的总和。[4]
2、游客管理的目的
游客管理在目的多是通过对游客活动的管理,增强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何方永认为,游客管理的目的是规范和引导游客行为,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提高游客体验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实现环境保护与游客需求的双重目标。
李燕琴认为,资源敏感型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目标是双重的,即:(1)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2)将旅游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5]
3、游客管理原则
为实现游客管理的目的,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游客管理原则顺势而生。
李燕琴提出了六条游客管理原则:因“境”施管,因“地”施管,因“材”施管,公众参与是游客管理成功的基础,环境教育是游客管理的核心内容,专业的游客管理应有明确的目标与定时的环境监测。[6]
周富广提出了城市游客管理的六条原则: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关键性原则,服务原则。[7]
张亚丽针对游客管理,提出了四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平性原则。[8]
二、 游客管理理论及其模式
游客管理理论及其模式向来是研究的重点,也为游客管理活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1、游客管理的理论
①游憩承载能力理论(RCC,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J.Alan Wagar 1964,George H Stanksy 1971,Lim和 Manning 1971)。该理论提出,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目的地存在游客数量极限、游客对环境冲击极限;其提出旅游目的地存在承载力,包括生物物理承载力、社会文化承载力、心理承载力、管理承载力等,并确立各承载力的衡量尺度,运用在规划、场地设计、发展和经营等管理中。[9]
②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LAC,Limit of Acceptable Change,Frissell 1963,Stankey1972,美国国家林业局)。该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受到游客行为的影响,环境容量、游客人数等因素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须设定极限值,对游客的行为和影响进行管理;通过检测和评定,及时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极限值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恶化。[10]
③游客活动管理理论(VAMP ,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rocess,加拿大公园管理局)。该理论认为,游客是旅游活动中的客体,与其他游客、旅游目的地、景区资源、管理者、当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其强调以游客活动形式为中心,重点保护环境资源,并针对游客特点制定管理目标和系统计划。[11]
④生态旅游机会图谱模型(ETOS,Boyd、Butter1996)是基于娱乐机会图谱型(ROS,Clank、Stankey 1979)和旅游机会图谱型(TOS,Bulter 、Waldbnook 1991)的概念和理论提出的,并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提供了系统的构架,其内容如下:可进入性、生态旅游与其它资源利用的关系、吸引物的提供、已有的旅游设施、游客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社会影响水平、影响的可接受程度,以此确保旅游目的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性。
⑤游客影响管理理论 (VIM,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该理论强调,降低和控制威胁遗产地资源和游客体验的影响,运用明确的管理目标、描述监测遗产地环境、建立管理政策、解决问题,向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管理游客影响的方法。
⑥游客体验与资源管理理论 (VERP ,Visitor Ex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