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泻下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泻下剂
一、概念:凡用泻下药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Formulae that Treat the Interior Excess Syndrome with Purgation)。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
三、适应证:
燥屎、冷积、瘀血、宿食、痰饮、虫积
四、分类:
寒下
温下
润下
逐水
攻补兼施
五、泻下剂应用注意事项:
表证未解者,先解表后攻里。
得效即止,免伤胃气。
孕妇慎用。
第一节 寒下
一、大承气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大硝枳厚大承气
【趣记】大笑之后大成器
★ 【用法】水煎,
大黄、芒硝后下。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制方原理】
1.病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实热与肠中燥屎相结,热灼津伤,壅塞肠道,腑气不通。
邪热与燥屎互结
津液受损
伤寒
温病
症状分析:
(1)《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3)肠梗阻→痛呕胀闭。
(4)热与燥屎互结,大肠腑气不通→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大黄、芒硝)
(5)气滞→脘腹痞满(枳实、厚朴)
(6)日晡是阳明经经气当旺之时→日晡潮热
现今《辞源》解释为“申时 ,午后 4点左右”。
先秦每天16时制的“时称”,和汉朝以后12时辰制的“时辰”不同。
先秦十六时制(中心点)与现今二十四小时对应表
夜半0:00 鸡鸣1:30 晨时3:00 平旦4:30 日出6:00 蚤食7:30 食时9:00 东中10:30 日中12:00 西中13:30 晡时15:00 下晡16:30 日入18:00 黄昏19:30 夜食21:00 人定22:30
十六时称的每个时段约90 min。
在秦汉时期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
第一顿饭称朝食或饔yong餐,时间大约将近正午时,《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衡阳,是谓隅yu中”。
早饭有意剩下一些熟食, 稍一加热就可进餐(同“残”),《说文解字》:“ 餐,食之余也”。因为古时炊具鼎、鬲ge、罐等青铜器或陶器,质地厚重,搬不动。兵士独创:“锅盔”
第二顿饭称晡食,“日至于悲谷,是谓晡
(脯)时”。一吃饭,阳明经经气旺盛,邪正相争则发热。
(7)热结→腹痛按之坚硬有块;
(8)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
(9)真热假寒→阳盛格阴→热厥→热深厥深
(10)热极生风→痉病。
(11)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热扰心神→发狂。
3.治法:泻热逐瘀。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承气→承接胃气下行→六腑以通为用。
君药——大黄:
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芦荟大黄素C15H10O5 ,大黄酸C15H8O6 ,大黄素C15H10O5 ,大黄酚C15H10O4 ,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 1.5%,泻下、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用。
臣药——芒硝:
咸能软坚,稀释燥粪;
寒能清热,消除病因;
硫酸钠(Na2SO4 ) ≥ 99%,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存留于肠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发生泻下,排出流体粪便。
佐药——
(1)枳实:苦辛消痞破结。
(2)厚朴:苦温降气散满消胀。
【临床应用】
1. 用方要点:
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
2. 临证加减:
(1)气虚→人参,补气。
(2)阴津不足→玄参、生地,滋阴润燥。
3. 现代运用:
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等证有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4. 注意事项:
(1)孕妇、年老、体弱者禁用。
(2)气阴亏虚、表证未解、燥结不甚者禁用。
二、大陷胸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大陷胸汤遂大芒
【趣记】大陷胸汤谁大忙?
★ 【用法】水煎大黄去滓,
溶芒硝,冲甘遂末。
【功效】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的结胸证。
心下满痛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或短气烦躁,舌苔黄燥,脉沉紧,按之有力。
【制方原理】
1.病机: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中,津液不得敷布,腑气不通。
2. 症状分析:
(1)水热互结于胸中,上下气机不通→心下满痛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甘遂)。
(2)水热结于胸部(肺),大肠腑气不通→大便不通,舌燥口渴(大黄、芒硝)。
(3)邪盛正气不虚→脉沉紧,按之有力。
(4)日晡是阳明经经气当旺之时,水热累及阳明→日晡小有潮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