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泻下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泻下剂;学习目的与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述(定义)、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下列方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十枣汤、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熟悉下列方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麻子仁丸△。 4、了解下列方剂:大陷胸汤、济川煎。; 一、定义 二、适应证及分类 三、注意事项 四、现代药理研究;一、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二、适应证及分类: 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所谓里实证是指里证和实证兼有的一类病证。由于里实证的成因较多,有里热积滞内结阳明,或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肠腑,热结不散所致;亦有寒实内结,阳虚冷积阻于肠间;肠胃燥热,脾津不足,燥屎内结;水饮壅盛,气机受阻所致,故临床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和水结的区别,同时人体素质又有强弱的差异而见里实正虚者。因此,立法用方亦随之不同,故本章方剂相应的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三、临床运用泻下剂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注意掌握时机,既不宜早,亦不宜迟,总以及时为要。一般通便二、三次,即可停服,如继续使用,往往会损伤胃气,发生诸变。(2)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切不可单纯使用泻下剂,应视表里证的轻重缓急,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3)若里实较重,病势较急者,应峻攻急下。反之,病势轻缓者,宜轻下、缓下。(4)泻下方剂中除部分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均属峻烈之剂,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病后伤津或亡血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必要时可酌情采用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5)由于泻下剂易伤正气,故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节饮食,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泻下剂的主要作用有刺激肠道、使蠕动增加而致泻,或增加肠容积,促进肠蠕动而致泻,或有润滑缓泻,以及抗炎、解热、抗菌、利尿等作用。因此,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手术后便秘、产后便秘、老年便秘、痔疮便秘,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以及渗出性胸膜炎、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大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主证病机分析 ;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以本方治疗,属
“通因通用”治法。
;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为阳明腑实证之常见伴有症状。;功用: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釜底抽薪);大承气汤用法:;运用:;随证加减:
气虚,加人参适量;
津亏,加玄参、生地。;附方:1、小承气汤 《伤寒论》;2、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大黄牡丹汤--病机及主治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大黄牡丹汤--方义分析;大黄牡丹汤;运用:;随证加减:
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
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大陷胸汤 《伤寒论》[组成]大黄(去皮)10g 芒硝10g 甘遂1g[用法]用水煎煮大黄,去滓,溶芒硝,冲甘遂末服。每日1剂,1日1-2次。[方解]方中甘遂苦寒攻逐水饮,泄热散结。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芒硝咸寒泻热润燥软坚,二药配合甘遂以逐水饮,泻实热,使结于胸中之水热从大便而去,则诸证自愈。;[功用] 泻热逐水。[主治] 结胸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使用注意] 方中甘遂泻下作用强,且有毒,为防止中毒,内服时宜从小剂量开始;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伤正;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者禁用本方。 ; 第二节 温下 温下剂,主治里寒积滞实证,亦即寒结证。其病机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胃肠所致。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按,手足不温,脉沉紧等。由于寒结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所致,而寒邪非温不化、积滞非下不去,故温下方剂常用泻下药大黄配伍温里祛寒药附子、细辛、干姜等,两类药合用,双管齐下,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等;若寒积由于脾阳不足,阳(气)虚寒凝以致腹痛便秘者,或泻痢日久,脾阳受损者,宜适当配伍补气助阳药,如人参、党参、甘草等,代表方如温脾汤等。;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主证病机分析 ;功用:温里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