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ppt

发布:2017-10-31约9.38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郑小琴 邮箱:fzzxq12@ 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   ?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   ?是孩子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1、脑的发育 5~6岁时,脑的结构已经较成熟,这意谓着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了。 2、动作的发展 由于大肌肉的发展,他们会不知疲倦地从事各种活动。 如:自如地走、跑、跳;单脚跳跃,甚至跃过低矮的障碍物;跑上跑下楼梯,熟练地攀登;抛掷各种物体;在音乐的伴奏下,节奏明快、动作整齐地跳舞;在跑动中越过各种障碍物,如沙坑等;按照一定的规则参加体育竞赛等。 5~6岁小肌肉开始发展,这时就能从事绘画、写字、手工等活动。 3、性别意识 3岁儿童已知道自己的性别,但对性别会不会变化还不太清楚。6岁儿童已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因为服饰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教育的影响,已意识到不同性别行为上的差异。 4岁前,与同性或异性玩伴都玩得十分融洽;4岁后,男孩女孩的游戏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 4、社会技能的发展   他们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游戏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的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松散的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玩伴不稳定,经常在变化。 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或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使别的孩子服从自己。不过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5、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 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 害怕情绪随年龄的变化也在变化,对声音、陌生人或东西、痛或身体失去平衡等的害怕逐渐减弱,而对想像中的事物,如黑暗、动物、鬼怪等的害怕加剧了。对讥笑、斥责、伤害等的焦虑也在增加。 6、形成一定的个性倾向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经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知道自己是聪敏的还是愚笨的,是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讨人喜欢的还是惹人讨厌的 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智力超群或有特别才能的“神童”崭露头角。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上是家长、同伴、教师平常对他们的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幼儿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 ?孩子的行为习惯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他们一般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反之则是不好的行为。 ?这一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只能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亲身经历一次次出现极严重的转折,否则是很难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家庭是“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幼儿园也是一盏重要的“引航灯”。 7、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8、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如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身心发展存在关键期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6、7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