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开发区发展优势比较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 “珠三角”
与“长三角”开发区发展优势比较分析
[摘 要],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个区域,“长三角”与“珠三角”当前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特色。本文拟从产业集群角度对两区域的优势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两区域开发区提升产业集群优势应采取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比较分析
当前,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性。大量实践已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抑或高科技产业,乃至于服务业,各个产业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集聚化现象。可以说,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了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并成为当前国家与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同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地区①与珠三角地区(下简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集群现象特色明显并存在差异,因此,比较两大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并由此提出促进产业集群更好发展的相关思路与对策,实现两大区域经济体的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一、“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一)两大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1]比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并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2004年,三大区域以占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1%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国的41%和54%,对国家经济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作用更是明显。
1、生产总值方面:
200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28775.42亿元,“珠三角”为13572.24亿元。从人均生产总值看,“珠三角”最强,为42499元,“长三角”为35040元。
2、三次产业方面:
两区域均以二、三产业为主,从二、三产业增加值来看,“长三角”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6:55.9:39.5,16个城市均呈现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二产所占比重最高;“珠三角”三次产业结构为4.4:53.3:42.3;第三产业各城市中,广州、肇庆已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发展特征。
如果深入分析两大区域强大经济实力的内在动因,身处其中的大大小小产业集群可谓是贡献巨大。2001年,“长三角”已形成了汽车、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纺织、服装、食品等八大产业集群。作为“长三角”区域内的龙头和国内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上海已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西边的汽车工业产业带、东边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及东南的化工产业带等;在江苏,以沪宁线为主干,两侧外延50公里左右、长约300公里的区域内,已经形成宁沪信息产业带。这其中,密集分布着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区等一批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体、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信息产业园区;在浙江的88个区县中,85个已形成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就多达519个,集群经济总产值为5993亿元,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其中,总产值10亿——50亿的有118个,50亿——100亿的有26个,100亿以上的有3个,52个产业集群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
再看“珠三角”,2001年已形成家电产业集群和IT产业集群以及以陶瓷、服装、纺织、玩具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同时,以专业镇分工为主的集群特色产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2000年,在“珠三角”的广东省,1556个市辖镇中经济规模达20亿元的专业镇(包括近20亿元的13个镇)就达125个,其中超过30亿元的有59个,一些镇的经济规模甚至超过百亿。
(二)两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其政府行为比较
1、“长三角”模式:
(1)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模式。由于其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专业化产品为主业,因此,生产性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群落并联耦合,集群产业根植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江苏和上海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一种政府导向型模式。江苏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这种模式之使然。
2、“珠三角”模式:
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外资驱动型的“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依靠所处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珠三角”较早地吸引了众多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也因为此,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和根植性都较弱,集群“迁移性”较大,易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
尽管两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模式略有不同,但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帮扶作用。在“长三角”,浙江“原生型”产业集群从初始的“自由放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