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雏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雏议
摘要: 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实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深入,以保证改革的成功。文章分析了地勘单位的现状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应遵循的原则。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enterprise reform in State-o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reform is to emancip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Therefore, ake classifiedguidance, and gradually deepen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makes remendations for reform and the principles to be follo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07-02
0引言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三分类已初步确定了框架:经过整合的地勘局,其机关可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其公益性地质队伍定位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关键是生??经营类需要逐步转企的地勘单位,这是最棘手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拙见。
1地勘单位改革的现状
国有局属地勘单位所跨的行业多,其专业分工过细,人员较多,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的弊症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地勘单位仍属生产经营类的事业性单位,但又享受不到足额经费,必须依靠地质事业费和对外创收模式来解决生存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地勘单位经历了转企改革的尝试与阵痛,可以说是失败的或是未达到预期效果的。究其原因,笫-,改革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战略部署,没有明确的改革步骤和目标。笫二,改革起步早、动作大,在大形势下想搞一步断奶,但进展受阻,举步唯艰,大多是被动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第三,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不找局长找市场的企业化取向,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甩包袱,配套政策措施并没有同步及时跟进。第四,改革主要在地勘单位或行业内部进行,沒有与国家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基本属单兵作战。第五,改革主要是基于地勘单位的生存,较少顾及到地勘行业发展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导致百局千队的地勘单位纷纷抢夺工勘市场或赶鸭子上架发展三产经营,只图填饱肚子。但大多竞争力弱,变成了养人产业,甚至赔本赚吆喝。因此而导致了地勘单位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地勘单位迎来了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也给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矿产资源紧缺的瓶颈束缚和扩大地质服务领域,地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地勘项目逐年增多,矿产勘查又逐步成为地勘单位的主业,但仍与地质勘察延伸业、三产经营业并存。于是地勘单位享受到现在所谓的管理模式: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但现实是事业的帽子没戴好,企业的路子也没走好。地勘单位本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却没能完全享受到国民待遇、省民待遇,如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同城同待遇、各种津贴补贴等(近几年有好转);地勘单位企业化管理,但计划经济管理色彩较浓,思想不解放,仍寄予各种幻想,要么察言观色,要么热衷于事业费保底,行政级别至上,权力支配机制,资辈决定分配等旧体制下的约定俗成,存在着与企业不相适应的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近几年,先后出现了改革成功的内蒙古模式、广东模式等,虽然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但是省情队情各有不同,难以复制。特别是矿产资源不丰富的省份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勘单位,对企业化改革谈虎变色,主要胆心的问题,其一,近些年,在地质工作春天的照耀下,刚刚有饭吃,或者有些单位有了些节余,但地勘单位还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队伍老化、基地陈旧、净资产少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二,缺少雄厚的资金参与地方政府的招、拍、挂,拿不到优质探矿权,也难以享受到地方政府的经营权,地勘单位一直处于为各类探矿权人打工状态,是探矿权人的生产者,难以促进新的产业结构迅速生成。随着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原有的地勘投资体制势必要发展根本的变化,这无疑是对众多地勘单位进行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因为,多年来大多数地勘单位并未真正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充其量仅仅是从事一些零打碎敲,且互不关联的产业,结果,投入多产出少或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地勘单位朝夕难保当属自然。其三,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利益关联度低,技术贡献难以形成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