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扬之水佛教艺术名物丛考(净瓶.象舆).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 GUODIANJI YUWENHUA 3 2010( 总第74 期)
佛教艺术名物丛考
扬之水
: 佛教艺术的传播过程中, 乙方对甲方的借鉴, 或者是图式, 或者是造型, 又或是细节构成,
总是根据 己的知识背景以及技术背景, 决定取舍。不过图式的接受与观念的接受并不成正比, 而观念
被改变的可能性更大, 乃至有时只有图式, 而观念竟是缺席。本文举出的净瓶与授水布施, 可以算作一
例。由象舆之例则可见图式 印度而中亚, 而新疆, 而东传到了敦煌, 象背所设之舆, 在借鉴与演变的过
程中大致形成的三种样制, 即中土化的结果。
: 净瓶 授水布施 象舆
前为须大拏, 正用绳捆两小儿, 右侧为婆罗门,
一 净瓶与授水布施: 须大拏
双手作接绳状( 六度集经卷二) 。 此述故事
太子本生故事中的净瓶 梗概大致不差, 但于图画所描绘的情景, 则识读
有误。
克孜尔石窟第三八窟主室券顶左侧原有一 须大拏本生故事在大藏经中存有三个译
幅须大拏太子本生图( 今藏德国柏林印度艺术 本, 即三国东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一切持王
博物馆) , 中国新疆壁画全集1 克孜尔著
子品、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二须大拏经,
录此幅, 图版说明曰: 叶波国太子须大拏, 乐施
又西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拏经。三本故事内容
好善, 其国有一白象武勇威猛, 为拒敌之国宝。
一致, 惟详略有殊。北朝时期依据此经绘制的
敌国派人来求白象, 须大拏慷慨施予。国王闻
图像数量不少, 地域则从西域直到中原 , 克孜
大怒, 将须大拏及妻子儿女驱逐至檀特山, 后须
尔石窟第三八窟之幅便是其中之一。
大拏将携带之物全部施舍殆尽。又有婆罗门乞
施, 须大拏已无可施, 婆罗门遂要两个儿子作 克孜尔石窟壁画本生图的绘制, 多是从故
奴, 须大拏忍痛说:自生布施, 未尝微悔 。于 事中选取一个典型情节, 以细节的生动传神来
是,太子持儿令梵志缚, 自手执绳端。 后敌国 使得读画者易于识别, 此幅也是如此。六度集
王被须大拏之举感化, 两国修好。图中坐于门 经描述须大拏以一儿一女布施梵志时云太子
:扬之水, 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敦煌研究院资助 敦煌艺术中的名物研究课 论 之一。
段文杰中国新疆壁画全集1克孜尔, 图九九,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年。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
物管理委员会等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三卷, 图一八四,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中国新疆
壁画龟兹, 图一八,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8 年。按三书图版说明对画面的解读大致相同。
关于此经在中土的翻译、流传以及中原地区相关的北朝造像, 谢振发北朝中原地区须达拏本生图初探
一文有详细讨论, 见台北: 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六期, 1999年。
116
文化广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