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阿里古格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doc

发布:2017-01-22约1.07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阿里古格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 文献号 】1-399 【原文出处】西藏研究 【原刊地名】拉萨 【原刊期号】200104 【原刊页号】101~108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202 【 标 题 】阿里古格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 作 者 】康·格桑益希 【作者简介】康·格桑益希,四川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 【 正 文 】 历史上阿里是古格王朝和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圣地。阿里古格王朝时期佛教壁画艺术植根于雪域之巅, 以其独特的造型,浓烈的色彩,精细的线描,写实的风格,浪漫的构思,纯朴的地方特色和精深的传统底蕴, 成为藏族“苯”教美术与藏传佛教美术圣殿中独树一帜的奇葩,亦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竖立起的一 座凝聚着人民智慧与文明足迹的艺术丰碑。阿里古格壁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融中,以鲜 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神秘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古格壁画构图的形式美 由于古格地区寺院殿堂空间高度均在五米左右,具有采光好,容量大,壁面整体,恢宏大气的效果,故壁 画构图也打破了传统壁画单一的布局构成,根据表现内容和审美需要创造出了长卷式、蔓荼罗式、中心布局式 、回环式、多重几何式、密格式等极富形式变化又别具新意的构图样式,表现出古格壁画独特的布局特征和形 式美感。 长卷式分格布局 古格壁画不同于其他地方寺院壁画的分格式布局,多以构图的长卷形式布局为特色,并 以表现内容的世俗化和写实手法的真切而具有独特的风采。其构图依据表现内容和特殊审美的需要,将壁面从 上到下分为三至六层不等,均呈条带状顺时针环绕殿堂一周。古格扎布让蔓荼罗殿壁画构图形式即分六层:最 上一层绘一周二方连续兽面衔铃铛垂帐条带纹;二层绘高僧、大德、译师、金刚小像;三层是壁画的主要构图 位置,绘主尊神佛的经变大像造型(其他殿堂在此部位也常以长卷形式绘佛本生传、佛传故事、经变图等); 四层除东墙门两侧绘“礼佛图”、“说法图”外,其余均绘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神母、供养天女、金 刚、大德小像;五层绘长卷“众合地狱图”一周;六层绘一周一整二破的菱形海螺条带纹为饰。扎布让红殿壁 画的构图共分四层:一层为常见的兽面衔垂帐流苏的二方连续装饰纹;二层是壁画表现的主体部分,占总画面 的三分之二;三层绘“佛传故事”、“王统礼佛图”、“如来八宝”、“七政宝”、“八吉祥物”等图案;四 层为梵文兰查体书经咒条带纹。每层的比例视内容和殿堂的高度而定,但出于视觉感观的舒适合理,一般都把 第一层的兽面衔铃铛垂帐流苏装饰纹样画得较宽,且非常精细绚丽,既满足了视觉需要,又以较大的面积装饰 了建筑结构和壁画主题,构成了古格壁画独特的形式美。 古格长卷壁画构图形式具有包容量大、内涵丰富、形式美观的优势,每层表现内容各不相同,但又服从于 中心主题。装饰美不仅体现于多层的条状构图美,丰富多彩的图像造型美,还表现在形象布局上的疏密美、大 小美,更有色彩上的对比美、协调美以及图案纹样的装饰美。题写名位是古格壁画的独特之处,朝拜者可以根 据名位对号入座,形象地进行膜拜观赏。总之,古格壁画的形式美所尊循的三界构成法(天、地、地狱)也已 在壁画的整体布局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古格壁画构图的形式美是古格壁画中最具审美意义和形式美感的部分, 是表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古格红殿《庆典图》长卷纪实性风俗壁画全长10米,宽1米。中为无量寿佛像,左侧为诵经的僧人,右侧 为国王王族与众臣民眷属、各地香客嘉宾以及运送供品的行列,最后是庆贺大典的群众游行场面。游行队伍的 最前面是乐队和舞狮、神舞、歌舞队伍,后面则是运送建寺木料的牛群和僧俗人众。古格蔓荼罗殿《众合地狱 变》壁画以长卷形式环绕殿堂一周,长约18米,图中描绘了在地狱受到各种刑具惩处的罪人,景象惨不忍睹。 图中间还绘有在尸林修行的瑜珈行者、水中观望的龙王、小鬼、山石树木和佛塔等。该壁画打破了此类题材常 以象征轮回的圆形构图表现的传统模式。 蔓荼罗式圆形布局 蔓荼罗意为道场,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以祭供,称为坛城。描绘诸尊之形体及 其坛场的绘画,称为大蔓荼罗。蔓荼罗布局形制呈外圆内方,层层相套,中置井字形几何结构,主尊居中,其 余各层按佛教仪理均布满部属神像,构成紧凑,图案繁密精细,极富装饰意趣、形式美感和象征意义。古格蔓 荼罗殿的密宗图像继承了早期传统表现形式,但又有所变革,精细劲健的线条和交错巧布的色块,使变幻奇谲 的密宗图像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在抽象的线形中传达着佛教对神秘的宇宙图式的理解。这类密宗图像减少了恐 怖气氛,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亲切感,更多几分抽象美。 托林寺护法神殿南壁蔓荼罗图,作内方外圆多层重叠,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